觳觫伏罪的成語故事

拼音hú sù fú zuì
基本解釋觳觫:恐懼得發抖的樣子。指惶恐認罪。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暫未找到成語觳觫伏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觳觫伏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兵無常勢 | 先秦 孫武《孫子 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毀于一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 |
快心滿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只圖一時快心滿志,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 |
半吊子 | 丁玲《我所認識的瞿秋白同志》:“他卻說自己是‘半吊子文人’,也是一種夸大,是不真實的。” |
姹紫嫣紅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
危急關頭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對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