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況愈下的成語故事

拼音měi kuàng yù xià
基本解釋每:每一次;逐一;況:狀況;愈:更加。比喻情況的發展越來越不好。
出處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東坡一》:“非盡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每況愈下的典故
戰國時有一個叫東郭子的人,聽說莊子對“道”很有研究,就去向莊子請教,問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莊子說:“我講的‘道’各處都有,無處不在。”
“那請您具體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嗎?”東郭子非常客氣。
莊子不假思索:“在螞蟻洞里。”
東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東西,怎么會存在于這么卑下的地方?”
莊子又說:“‘道’,在稗草、磚瓦碎石之中。”
“這不是愈加卑下了嗎?”東郭子更為奇怪。
莊子繼續說:“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東郭子聽莊子越說越低下,心里很不高興。
莊子這才向解釋:“要滿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質說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檢查豬的肥瘦一樣,愈是豬的下部,愈能看出豬的肥瘦。因為豬腿的下部是最難長膘的,如果腿部也長滿肉,其他部位當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訴您‘道’所在的地方,盡是卑賤的地方,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來是這樣。”東郭子很佩服莊子的才學。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知北游》。原來的意思是說,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后來意思逐漸轉變為表示情況越來越糟糕的意思。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每況愈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烽火連年 |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
鑒影度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2回:“這三人將籃子內物件,一齊擺出仔細瞧看,或者寸紙,或者只字,鑒影度形,一概俱無,又仍一件一件裝入籃內。”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 |
一塌糊涂 | 清 曾樸《孽海花》:“與其顧惜場面,硬充好漢,到臨了弄的一塌糊涂,還不如一老一實,揭破真情,自尋生路。” |
逸游自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梁冀傳》:“少為貴戚,逸游自恣。” |
大包大攬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搖擺著酒瓶子,大包大攬地說:‘這個小姑娘,跟我投緣分。’” |
有去無回 | 柯崗《逐鹿中原》第11章:“反而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