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里逃生的成語故事
拼音sǐ lǐ táo shēng
基本解釋從極危險的境地中逃脫;幸免于死。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
死里逃生的典故
從前楚國有個人叫次非,在一次機會中得到一把寶劍,便高興地渡河回家。當船劃到河中心的時候。突然出現兩條蛟龍,繞著他的船興風作浪。船上的人都叮壞了,不知道該怎么樣辨。次非卻鎮爭地問船夫:“照這樣下去的話,全船的人不是等死嗎?”船夫消極地說:“這注定必死無疑,還能有什么辨法呢?”次非沉思片刻,立刻拔出寶劍說:“以前丟了性命的人,之所以會死在這里,就是因為他們雖然有武器,但不敢和蛟龍拼命。”
次非一說完話,便跳進江里,殺了這兩條蛟龍。全船的人也就得救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死里逃生)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命中注定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這是我命中注定,該做他家的女婿。” |
敏而好學 |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叫化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
萬無一失 | 漢 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
不卑不亢 | 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須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撈幾個錢。” |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光前啟后 |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后。” |
室徒四壁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
粗制濫造 | 魯迅《花邊文學 商賈的批評》:“如果并不以賣文為活,因此也無須‘粗制濫造’。” |
赴湯蹈火 | 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