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歜羊棗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āng zàn yáng zǎo
基本解釋據(jù)傳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魯曾點嗜羊棗。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出處宋 蘇軾《答李端叔書》:“不肖為人所僧,而二子獨(dú)喜見譽(yù),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詰其所以然者。”
暫未找到成語昌歜羊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昌歜羊棗)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以文亂法 | 《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不正之風(fēng)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fēng),易流遁之俗。” |
狐死首丘 | 戰(zhàn)國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八荒之外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yuǎn)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nèi),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必由之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rèn)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土木形骸 | 《晉書 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fēng)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