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的成語故事
![胡服騎射](/d/file/titlepic/chengyu7722.png)
拼音hú fú qí shè
基本解釋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胡服騎射的典故
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采取軍事改革措施,學習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飾,學習騎馬射箭,史稱“胡服騎射”。
卻說趙武靈王一心想著發奮圖強,他對謀士樓緩說:“我趙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邊有燕國、林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部族。如果不發奮圖強,加緊軍事裝備,武裝國防軍 隊,隨時會被鄰國偷襲過來。要發奮圖強,就得采取軍事改革措施。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寬袖口,干活打仗,都木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穿皮靴子,行動方便靈活。 我打算仿照朗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怎么樣?”謀士樓緩聽了很贊成,他說:“咱們仿照胡人的服飾,就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趙武靈王說:“對呀!咱們打仗全靠步兵,進攻沖鋒緩慢,就是打敗游牧族騎兵,在追擊的時候,他們騎馬跑得快,很難追上他們;即使馬拉城車,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們;但是,我軍又不會騎馬打仗。要想學習胡人的服飾,就得學習朗人那樣騎馬射箭。”這個改革議論一經傳開,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只得再找軍事將領肥義商量,說:“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軍隊的服裝和裝備,可是,有人反對,怎么辦?’明巴義將軍表示支持,說:“服裝與裝備的改革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不決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擔心幾個人的反對?”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改革而反對我的是些蠢人,明白道理的人都會贊成軍事改革的。”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身穿胡人的服裝,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油,穿著胡服,都嚇得了。趙武靈王把改穿胡服的設想講述一遍。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說不好看,有的說不習 慣,有的說不穿本民族的服裝,豈不是丟臉么!有一個頑固派老臣,名叫趙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帶頭反對服裝改革。他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守舊,十分頑固。他不但反 對,而且在家裝病不上朝了。
趙武靈王知道要推行軍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攔,就親自上門找趙成,對他反復地講解改穿胡服騎射的好處。趙成終于被說服了。趙武靈王趁熱打鐵,立即賞給他一套新式胡服。次日朝會上,文官武將一見老將趙成也穿起胡服來上朝了,都沒有話說,只好改穿胡服了。
緊接著,趙武靈王又號令兵士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次年春,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隊打敗鄰近的中山國,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幾個游牧族。到了實行胡服騎射后的第三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趙國從此興盛強大起來,可以對付當時的霸主國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胡服騎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風言影語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
斬草除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
僧多粥少 | 王朔《浮出海面》:“國家有困難,僧多粥少,為國分憂嘛。” |
簞瓢屢空 |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
說一不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 |
炙手可熱 | 唐 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
殺雞取卵 | 希臘《伊索語言 生金蛋的雞》:一個蠢人想殺了雞從雞肚子里取出金塊,從而一下子發大財,結果卻一無所得 |
連編累牘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回:“雖終日兀坐車中,不發一語,其實連編累牘也寫不了他胸中情緒。” |
三長兩短 | 明 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
囊螢照雪 | 《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