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炙手可熱 | 炙:烤。熱得燙手。比喻氣焰盛;權勢大。 | 唐 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
熱氣騰騰 | 熱氣:溫度高的氣體;騰騰:氣體不斷上升的樣子。原意為熱氣盛大。比喻情緒高漲;氣氛熱烈。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那飯熱氣騰騰的。” |
冷嘲熱諷 | 冷嘲:冷言冷語;尖刁刻薄的風涼話;熱諷:辛辣難忍的諷刺語。用尖銳、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 清 袁枚《隨園三十二種 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
熱淚盈眶 | 激動的眼淚充滿了眼眶。 | 姚雪垠《李自成》:“崇禎繼續向祖宗禱告,滿懷凄愴,熱淚盈眶,幾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場。” |
火熱水深 | ①猶水深火熱。比喻十分困苦的處境。②形容嚴酷;厲害。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國不動聲色,卻出斯民于火熱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熱可炙手 | 火熱可以灼手。比喻權勢顯赫。 |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安樂公主,上之季妹也。附會韋氏,熱可炙手,道路懼焉。” |
趁熱打鐵 | 趁鐵燒紅的時候錘打它;比喻不失時機抓緊去做。 |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們要趁熱打鐵,一舉攻破南陽。” |
臉紅耳熱 | 見“臉紅耳赤”。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91回:“聽得老太太說完了,越覺得臉紅耳熱,連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這都是媳婦一時偏執,惹出老太太氣來。’” |
一腔熱血 | 腔:身體中空的部分。全身的熱血,指生命。 | 明·吾丘瑞《運甓記·問卜決疑》:“胡騎猖狂,中原無主,一腔熱血,無以自效。” |
酒酣耳熱 | 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發熱。形容酒興正濃。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
熱火朝天 | 火熱的烈火朝天熊熊;燃燒。形容群眾性的活動情緒熱烈;氣氛高漲;就象熾熱的火焰照天燃燒一樣。 |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前進吧祖國》:“從祖國到朝鮮,我看見一面是熱火朝天的建設,一面是在炮火連天中奮不顧身的戰斗。” |
熱熱鬧鬧 | 景象紛繁盛大,氣氛活躍。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5回:“熱熱鬧鬧采蓮船,撒科打諢。” |
不因人熱 | 因:依靠。漢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灶燒火煮飯。比喻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賴別人。 | 漢 劉珍《東觀漢記 梁鴻傳》:“(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 |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
熱腸冷面 | 熱心腸,冷面孔。形容內心熱情,表情卻冷漠。 | |
熱腸古道 |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 |
熱情洋溢 | 熱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來。 | 曹靖華《羅漢嶺前吊秋白》:“對全世界來說,這些熱情洋溢的報導,正是撥云霧而見青天啊!” |
熱鍋上螞蟻 | 比喻處境艱困、惶急不安的人。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把個趙氏在屏風后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一般。” |
熱熱乎乎 | 指事物溫溫熱熱或人待人親切熱誠、有同情心的或充滿深情的狀貌。 | 丁玲《在嚴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對老人很好,把一個家整治得干干凈凈,熱熱乎乎。” |
附炎趨熱 | 比喻趨附時貴權勢。 | 明·王錂《春蕪忘·宴賞》:“下官楚大夫登徒履便是,附炎趨熱,色厲內茬。” |
飲冰內熱 |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 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
滿腔熱忱 | 忱:真實的心情。內心充滿了熱烈而真誠的感情。 | 毛澤東《紀念白求恩》:“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 |
古道熱腸 | 指待人真誠、熱情。 | 清 鄒弢《三借廬筆談 余成之》:“同邑余成之,楊蓉裳先生宅相也,古道熱腸,頗有任俠氣。” |
乘熱打鐵 | 比喻做事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 老舍《四世同堂》:“他覺得老大實在有可愛的地方;于是,他決定乘熱打鐵,把話都說凈。” |
熱門貨 | 指好銷的貨。 | 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二章:“過去很少出售的大麥、蕎麥,現在忽然成了熱門貨,五千錢一石,仍然供不應求。” |
熱心苦口 | 形容熱心懇切地再三勸告。 | |
頭疼腦熱 | 泛指一般的小病。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頭疼腦熱,都是你。” |
不著疼熱 | 猶言無關痛癢。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這一個小廝,必是你乞養來的螟蛉之子,不著疼熱,所以著他償命。” |
面紅耳熱 | 見“面紅耳赤”。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可憐裴蘭孫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見了一個陌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 |
熱鍋上的螞蟻 | 形容心里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 | |
毛熱火辣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熱火辣地發躁。” |
不冷不熱 | 指溫度不高不低,冷熱適中。亦比喻對人態度一般。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便見他一只手高高兒的舉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熱、溫涼適中、可口兒的普洱茶來。”巴金《寒夜》三:“這一天是這個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熱的好天。” |
熱鍋上螻蟻 | 形容心里煩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樣子。同“熱鍋上螞蟻”。 | 《隋唐演義》第十九回:“這壁廂太子與楊素,是熱鍋上螻蟻,盼不到一個消息。” |
熱血沸騰 | 形容人情緒高昂;激動不已。 | 茅盾《子夜》九:“她是怎樣地受感動,怎樣地熱血沸騰。” |
滿腔熱血 | 滿腔:充滿心中。心中充滿為正義而工作的熱情。 | 清·吳偉業《賀新郎·病中有感》:“吾病難將醫藥治,耿耿滿腔熱血,待灑向西風殘月。” |
熱鍋炒菜 | 比喻利用現成的條件辦事。 | |
打鐵趁熱 | 比喻做事要抓緊時機,加速進行。 | 張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說粗話,有道是打鐵趁熱。” |
熱熬翻餅 | 比喻事情極容易做到。 | 《唐宋遺史》:“取幽薊如熱熬翻餅爾。” |
寒耕熱耘 | 泛指農作辛苦。 | 《孔子家語 屈節解》:“民寒耕熱耘曾不得食,豈不衰哉!” |
冷嘲熱罵 | 尖刻的嘲笑和謾罵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他一進一出要受學生們的冷嘲熱罵,然而也不能不忍耐著裝聾賣啞。” |
攀炎附熱 | 猶言趨炎附勢。 | |
腹熱心煎 | 形容心中焦急。 | |
腹熱腸荒 | 見“腹熱腸慌”。 | |
水深火熱 | 像在深水里;如在烈火中。比喻人民生活極為痛苦或國家災難深重。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
熱炒熱賣 | 比喻用剛剛學到的東西去教人。 | |
生炒熱賣 | 指急于應付,現做現賣而不暇精制。 | 茅盾《如何擊退頹風》:“為了要吃飯,又不得不在顧忌多端的夾縫中作微弱之呼聲,不得不在饑寒交迫之生活中匆忙寫作,生炒熱賣。” |
說親道熱 | 說親切熱情的話。用來形容只在口頭上親熱。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6回:“可恨寶姐姐、琴妹妹天天說親道熱。” |
熱心腸 | 指對人熱情、樂于替別人辦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8回:“你娘好人,有仁義的姐姐,熱心腸兒。” |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 比喻內心的誠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在行動上。 |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
打得火熱 | 形容十分親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原來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個煙花娼妓,喚做李巧奴,時常往來,正是打得火熱。” |
熱心快腸 | 形容熱情直爽。 | 柯巖《奇異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三》:“也許因為是她熱心快腸,群眾有事愛找她拿主意,幫個忙。” |
耳熱眼花 | 眼睛發花,耳朵發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 南朝 梁 簡文帝《箏賦》:“耳熱眼花之娛,千金萬年之壽。” |
熱中名利 | 熱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圖獲得個人名利。 | 林語堂《論幽默》:“看人棲棲皇皇熱中名利,而自己卻清閑超逸,于是也笑了。” |
滿腔熱枕 | 心里充滿熱烈真摯的感情。 | 毛澤東《紀念白求恩》:“對同志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 |
親親熱熱 | 親近熱情。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一味將笑撮在臉上,調引這幾個小男女,親親熱熱,勝如親生。” |
熱情奔放 | 充滿熱情的,充滿活力、首創精神或應變能力的樣子。 | |
冷熱病 | 瘧疾。比喻情緒高低不定。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五章:“可工作起來犯冷熱病,有利向前,沒利靠后,怕得罪人,滿肚子小機器,就是不往正經地方使。” |
腹熱腸慌 | 元曲俗語。形容焦急、慌亂。 | |
頭痛額熱 | 見“頭疼腦熱”。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俺兩口兒有些頭痛額熱,思想你時,見這半個衫兒,便是見您兩口兒一般。” |
冷譏熱嘲 | 冷:不熱情;譏:譏諷;嘲:嘲笑。尖銳、辛辣的嘲笑和譏諷。 | 清·袁枚《隨園三十二種·牘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