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苦盡甘來 | 盡:終結;甘:甜;美好。比喻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美好的時光已經到來。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受徹了牢獄災,今日個苦盡甘來。” |
甘拜下風 |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認不如對方;表示真心佩服。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
甘之如飴 | 把它看成像飴糖那樣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從事某種辛苦工作或雖處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 宋 真德秀《送周天驥序》:“非正義之富貴,遠之如垢污;不幸而賤貧,甘之如飴蜜。” |
美食甘寢 | 甘:美好。吃得好,睡得香。形容生活舒適安逸。 | 唐·陳翰《異聞集·廬江馮媼》:“媼不之異,又久困寒餓,得美食甘寢,不復言。” |
咽苦吐甘 | 指母親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嬰兒。形容母愛之深。 | 《舊唐書 禮儀志七》:“子之于母,慈愛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濕,咽苦吐甘,生養勞瘁,恩斯極矣。” |
食甘寢安 | 見“食甘寢寧”。 | 《北史·恩幸傳·趙默》:“及訴將獲罪,默因構成以誅之,然后食甘寢安,志于職事。” |
同甘共苦 |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擔苦難。比喻同歡樂;共患難。甘:甜;苦:苦難。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甘心首疾 | 甘心:情愿,樂意;首:頭;疾:病,引申為痛。想得頭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間相互思念的癡情。 | 《詩經·衛風·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都指責;孺子牛:甘為為人服務的人。指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愿服務。 |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善罷甘休 | 輕易地了結糾紛;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奶奶就是讓著他,他見奶奶比他標致,又比他得人心兒,他就善罷甘休了?” |
心甘情愿 | 心里完全愿意;沒有一點勉強。多指自愿作出某種犧牲。心甘:樂意。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他便死也我甘心情愿。” |
不甘示弱 | 甘:甘心;情愿;示:表示;顯示;弱:差;不足。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別人差。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 我的第一個師父》:“鄉下人大抵有些頑固,以為和尚是只應該念經拜懺的,臺下有人罵了起來。師父不甘示弱,也給他們一個回罵。” |
甘心屈從 | 甘心:情愿。情愿屈意順從。 | |
甘貧守志 | 甘:情愿,樂意。甘受貧困,守住志節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為你梁鴻甘貧守志,孟光舉案齊眉,著小官親赍此封丹詔,與他加官賜賞。” |
甘心瞑目 | 瞑目:閉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遺憾。 | 《后漢書·馬授傳》:“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愿,甘心瞑目。” |
甘井先竭 | 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 《莊子 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甘瓜苦蒂 |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 漢 無名氏《古詩》:“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 甘味:味道好。睡覺也不能安于枕席,吃飯時吃不出好味道。形容心事重重,坐臥不安。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
甘為戎首 | 甘:情愿,樂意;戎首:發動戰爭的禍首。甘愿作戰爭的主謀。指發動戰爭的人。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毋為戎首,不亦善乎。” |
欲得而甘心 | 想要弄到手才稱心滿意(多用于對人的報復或打擊)。 | |
甘貧樂道 | 甘貧:情愿受貧困;樂道:樂于守道。甘于受貧,樂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 《后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不仰慕之。” |
不甘寂寞 | 甘:甘心情愿;寂寞:冷漠、孤單、無聲無息。形容不甘心受冷落;而要參與某事;或者是不情愿無聲無息;而積極從事活動。 | 清 呂留良《與高旦中書》:“念頭淡薄,自然刪落,若不甘寂寞,雖外事清高,正是以退為進。” |
甘心鈇鉞 | 甘心:情愿;鈇鉞:同“斧鉞”,古代軍法殺人的斧子。指甘受刑罰。 | 清·洪昇《長生殿·獻飯》:“誰肯再甘心鈇鉞,來奏君王!” |
甘之如薺 | 薺:甜菜。荼菜雖苦,但是和內心的痛苦相比,覺得就像薺菜一樣甜美。后指事如樂意為之,雖苦亦甜。同“甘心如薺”。 | 《晉書 劉沈傳》:“投袂之日,期之必死。葅醢之戮,甘之如薺。” |
啖以甘言 | 啖:引誘;甘:甜。用甜言蜜語去引誘人。 | 宋·陳亮《酌古論·孫權》:“啖以甘言,效其珍物,有求則從,惟恐少拂其意。” |
甘居人后 | 甘心落在別人后面。指人不求上進或有意不前。 | 明 張岱《自為墓志銘》:“奪利爭名,甘居人后;現場游戲,肯讓人先。” |
甘雨隨車 | 舊時稱訟地方官的政治措施的話。 | 《太平御覽》第十卷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訴曰:‘人等是公百姓,獨不迂降。’回赴,雨隨車而下。” |
不甘雌伏 |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鳥伏在那兒不動,比喻隱藏,不進取。比喻不甘心處于無所作為的境地。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趙典傳》:“大丈夫當雄飛,安能雌伏!” |
食不甘味 | 甘:味道好。吃東西品不出其中的味道。形容心中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孫子吳起傳》:“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 |
甘之若素 | 若素:就像往常一樣。雖然遭受不平,但甘愿承受,就像平素一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九回:“少奶奶卻從來沒過半句怨言,甘之若素。” |
甘心樂意 | 甘心:心里樂意。心里完全愿意,毫不勉強。 | 老舍《四世同堂》:“但是為了錢先生的恢復健康,就是冬天沒有皮袍穿,他也甘心樂意。” |
齒甘乘肥 | 食美味,騎駿馬。形容生活豪奢。 | 清·王韜《原士》:“而游惰者且齒甘乘肥,三代下之國家,所以有岌岌之勢也。” |
甘心情愿 | 出于自愿;毫不勉強。甘心:心里樂意。 | 宋 王明清《摭青雜說 項四郎》:“此事兒甘心情愿也。” |
不甘后人 | 甘:甘心;情愿。不甘心落在別人后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而廣不甘后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
食之無味,棄之不甘 | 味:滋味。吃起來沒有滋味,丟掉它又可惜。形容東西無大用處但又舍不得拋棄。 | 魯迅《書信集·致章廷謙》:“這一種雜志,大約小峰是食之無味,棄之不甘也。” |
食甘寢寧 | 吃得香甜,睡得安穩。形容心緒寧靜。 |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患解憂除,然后食甘寢寧,居安游樂。” |
甘言美語 | 甜美動聽的話。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你們可密訪著船家周四,用甘言美語哄他到此,不可說出實情。” |
不知甘苦 |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還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對前人的艱辛沒有體會。 | 春秋 魯 墨翟《墨子 非攻上》:“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辨矣。” |
食不求甘 | 飲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節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
甘棠遺愛 | 甘棠:木名,即棠梨;遺:留;愛:恩惠恩澤。舊時頌揚離去的地方官。 | 唐 劉禹錫《答衢州徐使君》詩:“聞道天臺有遺愛,人將琪樹比甘棠。” |
久旱逢甘雨 | 逢:遇到;甘雨:好雨;遂人愿的及時雨。長久干旱之后遇到一場好雨。形容一直渴望得到的東西;終于獲得了滿足。 | 宋 洪邁《容齋隨筆 四筆 卷八 得意失意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
甘分隨時 | 甘愿順隨時世環境。 | 元 無名氏《誶范叔》楔子:“常則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隨時。” |
甘言蜜語 | 甘:甜,甜言蜜語。指甜美動聽的阿諛奉承話 | 《塞上行·百靈廟戰后行》:“你們不該聽他們的甘言蜜語……更不該受他們的驅使。” |
死不甘心 | 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滿足。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雖生的比別人略好些,并沒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樣,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個狐貍精!” |
甘敗下風 | 甘:情愿,樂意;下風:風向的下方。對人自認不如,真心佩服。 | 《左傳·僖公十五年》:“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
沛雨甘霖 | 充足而甘美的雨水。比喻恩澤深厚。 | 明 無名氏《四賢記》第二十八出:“情濃意長,情濃意長,沛雨甘霖,憔悴生香。” |
甘泉必竭 | 甘泉:甜水的泉。竭:盡。甘甜的泉一定會干涸的。比喻有才干的人受累多而往往早衰。亦作“甘井先竭”。 | 《逸周書·周祝解》:“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
甘貧守分 | 甘貧:甘愿貧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貧困,遵守本分。 | 明·無名氏《吳起敵秦》:“止不過閉戶讀書,甘貧守分,中心無愧。” |
咽苦吞甘 | 猶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想著我咽苦吞甘,十月懷耽,乳哺三年。” |
甘死如飴 | 甘:情愿;飴: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為快事。 | 《清史稿·任舉傳》:“舉忠憤激發,甘死如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惻。” |
甘處下流 | 甘愿處于下流。比喻甘居落后。 | 清 俞樾《右臺仙館筆記 無錫楊氏女》:“爾為爾之官,我為我之丐,何預爾事邪?不顧而去,此子甘處下流,真別有肺腸者。” |
論甘忌辛 | 說到甘甜的就忌諱辛辣的。比喻有所好而偏執。 |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序:“至于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 |
幣重言甘 | 禮物豐厚,言辭好聽。指為了能達到某種目的而用財物誘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年》:“郤芮曰:‘幣重而言甘,誘我也。’” |
分甘共苦 | 同享幸福,分擔艱苦。 | 晉 王隱《晉書 應詹傳》:“詹與分甘共苦,情若弟兄。” |
分甘絕少 | 絕:拒絕,引伸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東西讓給人家,不多的東西與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優厚。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孝經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 |
甘旨肥濃 | 泛指佳肴美味。 | 南朝·梁·沈約《述僧中食論》:“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 |
飫甘饜肥 | 飫:飽食;饜:吃飽。飽食肥美的食品。形容生活優裕、奢侈。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當此日,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褲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 |
柔風甘雨 | 柔:溫和。和煦的春風和及時的春雨。泛指和風細雨。 | 春秋·齊·管仲《管子·四時》:“然則柔風甘雨乃至,百姓百壽,百蟲乃蕃。” |
甘苦與共 | 甘苦:歡樂和痛苦;與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歡樂與幸福,共同承擔痛苦與磨難。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甘居下流 | 甘:情愿,樂意;居:處于;下流:下游,比喻落后。甘心落到別人后面。 | 李劼人《暴風雨前》第二部分:“聽說快要升哨官了,兒子又在進學堂,如何能不要面子,甘居下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