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華不再揚 | 已開過的花,在一年里不會再開。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 | 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揚。” |
頓首再拜 | 頓首:以頭叩地而拜;再拜:拜兩次。古代的一種跪拜禮。亦指舊時信札中常用作向對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語。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于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
東山再起 | 東晉時謝安退職后曾在會稽東山隱居(今浙江上虞縣);后來又出任要職。現以此比喻隱退后再度任職或失勢后又重新得勢。 | 唐 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
再接再厲 | 再:繼續;接:接觸;厲:即“礪”;磨快。原指雄雞相斗時;每次交鋒前先磨磨嘴。現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繼續努力。 | 唐 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時不再來 | 時:時機。時機錯過就不會再來了。指行事不要放過時機。 | 《國語 越語下》:“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
得意不宜再往 | 得意:稱心如意;宜:適宜。稱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應有所節制,適可而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包公搖頭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細細思索便了。’” |
斷弦再續 | 斷弦:指喪妻;續:連接。比喻男子妻死后再娶。 | 明·熊龍峰《四種小說·張生彩鸞燈傳》:“二人缺月重圓,斷弦再續,大喜不勝。” |
一誤再誤 | 一次錯了;二次又錯。形容不接受教訓;屢犯錯誤。 | 《宋史 魏王廷美傳》:“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耶?’” |
再作馮婦 | 再作:重做;馮婦:人名。比喻再干舊行業。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 |
讓三讓再 | 見“讓再讓三”。 | 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為大眾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爭焉。” |
停妻再娶 | 有妻并未離異,又與人正式結婚。 |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員外,你不回家來,原來在這里,做個停妻再娶妻。我和你見官去。” |
再合余燼 | 合:匯聚;余燼:燒剩的灰燼,引申為戰敗后的殘余士卒。比喻失敗后恢復力量接著干。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
一呼再喏 | 聽到一聲呼喚即連聲應答。表示恭順。 | 《韓詩外傳》卷五:“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人吏也;當前決意,一呼再喏者,人隸也。” |
枯木再生 | 枯死的樹木又恢復了生命力。比喻歷經挫折又獲得生機。 | 宋 蘇轍《陳汝義學士南京謝表》:“豈謂圣恩未棄,見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
恩同再造 |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極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樣。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倘出此關,不啻恩同再造。將來如有出頭之日,莫非伯伯所賜了。” |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不可錯過。 | 《舊五代史 晉書 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再生之德 | 指救命的恩德。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三回:“賢妻,牌頭金玉之言,實為再生之德。” |
再作道理 | 亦作“再做道理”。謂另行打算或另想辦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見他時再作道理。” |
缺月再圓 | 比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 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一折:“他既斷弦再續,俺也缺月再圓。” |
再生父母 | 再次給予生命的人。多指救命恩人;也指對自己有重大恩德的人。 | 宋 曾晞顏《賀新郎 賀耐軒周府尹》:“夾路香花迎拜了,見說家家舉酒,道公是再生父母。” |
大福不再 | 福:幸福;再:第二次。大福不會再次來臨。指幸運的事情不可期望再來。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大福不再,祗取辱焉。” |
盛筵難再 | 比喻良機不易重逢。 | 唐 王勃《滕王閣詩序》:“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
讓再讓三 | 謂幾次三番地推讓。 | 明·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 |
可一而不可再 | 再:兩次或第二次。指只可以做一次而不可以做第二次。 | 明·歸有光《菎山縣倭寇始末書》:“勸借可暫而不可常,可一而不可再。” |
再實之木根必傷 | 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 南朝·宋·范嘩《后漢書·馬皇后紀》:“常觀富貴之家,祿位重疊,猶再實之木,其根必傷。” |
待機再舉 | 舉:行動。等待時機然后再行動。 | 穆欣《南線巡回·粵桂大圍殲戰》:“他曾妄想……保住殘部待機再舉。” |
再接再歷 | 用以指繼續努力,堅持不懈。同“再接再礪”。 | |
時無再來 | 時機錯過,不會再來。激勵人要抓緊時機。 | 宋 邵雍《不再吟》:“春無再至,花無再開;人無再少,時無再來。” |
再實之根必傷 | 一年之內再度結果的樹,根必受傷。比喻過度幸運,反而招致災禍。 | 《淮南子 人間訓》:“再實之根必傷,掘藏之家必有殃。” |
再接再礪 | 接:交戰;礪:磨礪。原謂雞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繼續努力,堅持不懈。 | 唐 韓愈、孟郊《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 |
再三再四 | 重復好幾次。 | 元 范康《竹葉舟》第二折:“今日我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脫你出家,你則不省悟。” |
一而再,再而三 | 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109回:“那廝必然再用此法,一而再,再而三,我其危矣。” |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 失:錯過。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 | 《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
恩若再生 | 恩惠極大如同給了第二次生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勾踐囚于吾國……今吾復其社稷,恩若再生。” |
恩同再生 | 恩:恩德。比喻恩情極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樣。 | 劉流《烈火金剛》第17回:“他不愿意離開他這個恩同再生的母親。” |
白骨再肉 | 白骨上再生出肉來。比喻起死回生。 | 唐 張文成《游仙窟》:“十娘憐憫客人,存其死命,可謂白骨再肉,枯樹重花。 |
再造之恩 |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樣大的恩德。 | 《宋書 王僧達傳》:“再造之恩,不可妄屬。” |
枯枝再春 | 枯死的樹木又恢復了生命力。比喻歷經挫折又獲得生機。 | 明 無名氏《白兔記 團圓》:“姻緣本是前生定,故令個白兔來引,艱辛,今喜得枯枝再春。” |
一歲再赦 | 見“一歲載赦”。 | 宋·范祖禹《唐鑒》卷三:“一歲再赦,善人喑啞。” |
再衰三涸 | 見“再衰三竭”。 | 郭沫若《為“五卅”慘案怒吼》:“病根(指不平等條約)不除……我們國民的民氣,再衰三涸,將要永遠淪為外人的奴隸而不能振拔。” |
乾坤再造 | 乾坤:陰陽,天地。再造天地。比喻重建河山。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然后聯合楚魏,共立韓趙之后,并力破秦,此乾坤再造之時也。” |
青春不再 | 再:兩次或第二次。青春過后就不會再來。形容青春時光寶貴。 | 茅盾《幻滅》:“如果她也有悲哀的時候,大概是想起青春不再。” |
再衰三竭 | 竭:盡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氣已經低落;無法再振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至再至三 | 指一而再,再而三。 | 《尚書·多方》:“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妾隔簾故邀其滿引,至再至三,終不肯出。” |
再蹈覆轍 | 再:重復;蹈:踩、踏;轍:車跡、道路。重復走翻車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訓。 | 郭沫若《抱箭集·第二輯·曼陀羅華》:“這也是一種經驗呢,我們都是年青人,將來還有生育的機會,我們可以不再蹈覆轍了。” |
再當馮婦 | 晉國人馮婦,善于打虎,后來不干了。有一次看見一群人在捉老虎,但不敢向前。于是他上前去打。比喻重操舊業。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時局在大動蕩,我的心境在別種意義上也在大動蕩。我自己實在是不愿意再當馮婦。” |
青春難再 | 再:兩次或第二次。青春過后就不會再來。形容青春時光寶貴。 | 明·馮惟敏《黃鐘·醉花陰·酬金白嶼》:“自古道青春難再,喜相逢笑口齊開。” |
回天再造 | 回:挽回,扭轉。扭轉乾坤,再造國家。形容忠心保國,功高蓋世。 | 《舊唐書·昭宗紀》:“甲戍制賜全忠‘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名。” |
再不其然 | 猶言再不然。 | |
再做道理 | 見“再作道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五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鷹神再來,我再做道理。” |
盛宴難再 | 筵:酒席。盛大的宴會難再遇到。比喻美好的光景不可多得。 | 唐·王勃《滕王閣序》:“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