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恃強凌弱 | 凌:欺凌。依仗強大,欺侮弱小。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那桀紂有何罪過?也無非倚貴欺賤,恃強凌弱,總來不過是使勢而已。” |
有恃無恐 | 恃:依仗;依靠;恐:害怕。因為有所依仗而無所畏懼;毫無顧忌。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齊候曰:‘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 |
有所恃而不恐 | 恃:倚仗;恐:害怕。因為有所依仗而毫不害怕,或毫無顧忌。 |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但是仍然需要建立中心區域的堅實基礎,以備白色恐怖到來時有所恃而不恐。” |
恃強欺弱 | 恃:依靠,憑借;欺:欺侮。依仗強大欺負弱小。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8回:“齊恃強欺弱,奪我汶陽之田,今日請還。” |
有恃毋恐 | 見“有恃無恐”。 | 鄭觀應《盛世危言·練兵》:“臨敵之時……地勢、敵情了如指掌,繪圖遍示,使一軍諳悉情形,有恃毋恐,故戰勝攻取如響應聲。” |
恃才傲物 | 恃:依靠、憑借;物:人,公眾。仗著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 《梁書 蕭子顯傳》:“恃才傲物,宜謚曰驕。” |
虛驕恃氣 | 虛驕:虛浮而驕矜;恃氣:憑著意氣。虛浮驕矜,意氣用事。 | 《莊子·達生》:“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
恃勇輕敵 | 恃:倚仗,仗恃。仗著自己勇敢而不把對手放在心上。 | 《新編五代史平話·晉史》:“今重榮恃勇輕敵,吐渾假手報仇,皆非國家之利,不可聽也。” |
恃強倚寵 | 恃:倚仗;倚:仗恃。仗恃自己的手段高強和受到主人的寵愛。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爭奈這嫦娥恃強倚寵,賣弄新鮮題目。” |
桀驁自恃 | 強橫自負。 | 《十月》1981年第3期:“他在業務上有時固執,卻不像沈巧說的那樣桀驁自恃。” |
自恃其才 | 侍:依賴;其:他的。自己仗著有才能。形容高傲,自負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2卷:“他也自恃其才,沒有一個人看得入眼,所以縉紳之門,絕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沒有人。” |
恃才放曠 | 倚仗著自己的才能而無拘無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
矜功恃寵 | 矜:自高自大。自夸功高,依仗恩寵。 | 《魏書 王衛儀傳》:“太祖以儀器望,待之尤重,數幸其第,如家人禮。儀矜功恃寵,遂與宜都公穆崇謀為亂。” |
怙恩恃寵 | 怙:依靠。恃:憑借,依靠。憑借別人所給予的恩澤和寵幸而橫行霸道、驕橫妄為。 | 《后漢書·朱穆傳》:“兇狡無行之徙,媚以求官,恃勢怙寵之輩,漁食百姓,窮破天下。空竭小人。” |
恃才揚己 | 恃:依靠,憑借。自恃才能,驕矜自負 | 郭沫若《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那樣的人根本值不得紀念的,恃才揚己,誹謗當道,而終于獨善其身,消極自殺。” |
恃才矜己 | 恃:依靠,憑借;矜:自以為賢能。自恃才能,驕矜自負 | 《隋書·煬帝紀下》:“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掩其過。” |
恃強爭霸 | 憑借自己的強大爭奪霸權。 |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一回:“只為他生在恃強爭霸、政出權門的春秋時代,和他所抱的王道主意,有些捍格不通,以致棲棲皇皇了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