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狼心狗肺 | 比喻心腸如狼和狗 一樣兇惡、狠毒。也比喻忘恩負義。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知這賊子恁般狼心狗肺,負義忘恩。” |
肺腑之言 | 肺腑:指內心。發自內心的真摯誠懇的話語。 | 元 鄭德輝《芻梅香》第二折:“小生別無所告,只索將這肺腑之言,實訴與小娘子。” |
感人肺腑 | 使人內心深深感動。肺腑:肺臟;比喻內心深處。 | 唐 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記》:“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發皆聳。” |
深銘肺腑 | 深深銘記于心。 | |
別具肺腸 | 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 張難先《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維袁氏別具肺腸,不易為合理之解決。” |
銘諸肺腑 | 比喻永記不忘。 | 宋·王偁《東都事略·富弼傳》:“敢不置之枕席,銘諸肺腑,終老是戒。” |
屠腸決肺 | 屠:宰殺;決:通“抉”,挖出。剖腹出腸,挖出肺肝。形容死得慘烈。 | 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
沒心沒肺 | 沒心眼兒,不用心。或指沒心肝,沒良心。 | 老舍《四世同堂》:“假若老二沒心沒肺的贊同此意呢?她也會只去此一遭,下不為例。” |
好心做了驢肝肺 | 俗語。指把好心當作壞意。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8回:“你看我好心做了驢肝肺,你倒訕起我來,憑說我去罷。” |
感人肺肝 | 形容使人的內心深受感動。 |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紀》:“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發皆聳。” |
劌心刳肺 | 形容費盡心思,刻意為之。 | 清·方東樹《答葉溥求論古文書》:“夫文亦第期各適一世之用而已,而必劌心刳肺,斷斷焉以師乎古人若此者,何也?以為不如是,則不足以為文也。” |
沁入肺腑 | 沁:滲入,浸潤。滲入人的內臟。指感受極深。 | 清·張岱《陶庵夢憶·乳酪》:“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入肺腑。” |
肺腑之談 | 肺腑:內心。發自內心的真誠的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7回:“我東人曾說,倘得見面,命我……替他竭誠拜謝,還有許多肺腑之談。” |
缺心少肺 | 心:心眼。缺少智謀。 | |
自有肺腸 | 肺腸:比喻心思。指做事有自己的用心。 | 《詩經·大雅·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
驢肝肺 | 狼心狗肺,壞心眼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8回:“你看我好心做了驢肝肺,你倒訕起我來,憑說我去罷。” |
焦唇干肺 | 謂憂心如焚,肺為之枯干。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順民》:“三年苦身勞力,焦唇干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 |
驢心狗肺 | 比喻人心兇狠惡毒。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何故苦苦貪私,思量獨吃自疴……不知驢心狗肺怎幺生的。” |
沁人肺腑 | 吸入清新空氣或喝了可口飲料;像滲入內臟一樣感到舒暢。 | 明 張岱《陶庵夢憶》:“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人肺腑。” |
贓心爛肺 | 形容心腸骯臟卑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3回:“……那樣贓心爛肺的,愛管閑事嚼舌頭的人,吵嚷到那府里去,背地嚼舌,說咱們這邊混帳。” |
洞見肺腑 | 洞見:透徹地看見;肺腑:內心。清清楚楚地看見內心世界。形容誠懇坦白。 | 宋·陳亮《酌古論·李愬》:“愬復能待以厚禮,示以赤誠,言笑無間,洞見肺腑。” |
狗肺狼心 | 同“狼心狗肺”。 | 昆曲《十五貫》第二場:“謀財害命拐女人,狗肺狼心!” |
沁人心肺 | 同“沁人心脾”。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各式各樣的香味是多么的沁人心肺啊!” |
如見肺肝 | 就象看透肺肝一樣。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們看得清清楚楚(含貶義)。 | 《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
別有肺腸 | 別有:另有;肺腸:指思想。比喻人動機不良,故意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張。 | 《詩經 大雅 桑柔》:“自有肺腸,俾民卒狂。”鄭玄箋:“自有肺腸,行其心中之所欲。” |
感深肺腑 | 猶言感人肺腑。 | 《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過道臺聽了,心上甚是欽佩;又想起剛才相待的情形,竟是感深肺腑,一心一意想要竭力報效。” |
肺石風清 |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訴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 《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 |
鼠心狼肺 | 形容心腸陰險狠毒。 | 清·鄭燮《后孤兒行》:“丈丈翁,得錢歸,鼠心狼肺,側目吞肥,千謀萬算伏危機。” |
肺肝如見 | 肺肝:肺腑,比喻內心。比喻心機與謀算統統被別人看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1回:“殊不知肺肝如見,事實具在,欲蓋彌彰。” |
枯腸渴肺 | 枯:枯竭。形容人十分饑渴。 | 《唐詩紀事》:“開妒滿飲相獻酬,枯腸渴肺忘朝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