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濃妝艷飾 | 見“濃妝艷飾”。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那女孩兒濃妝艷飾,從里面出來,請魯達居中坐了,插燭也似拜了六拜。” |
粉飾場面 | 粉飾:打扮,裝飾。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美觀 | 鄒韜奮《抗戰以來·第二屆國民參政會的前夜》:“在昆明的幾位教授參政員,也多感覺到僅僅粉飾場面,實在沒有意思。” |
游辭巧飾 | 用沒有根據的話多方掩飾。 |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
粉飾門面 | 粉飾:打扮,裝飾。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美觀 | 周恩來《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新專制主義》:“各級參議會、新縣制等,都是粉飾門面的欺人擺設。” |
護過飾非 | 掩護錯誤、文飾過失。 | 《清史稿 和珅傳》:“和珅率對不以實,詔斥護過飾非,革職留任。” |
矯情飾貌 | 矯情:掩飾實情。掩飾實情,故作姿態。亦作“矯情飾行”。 | 《魏書·恩涬傳序》:“夫令色巧言,矯情飾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此蓋茍進之常也。” |
補過飾非 | 補過:彌補過失;飾非:文飾過錯。指掩飾過錯。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16卷:“文士筆墨,為人補過飾非,往往如是。” |
文過飾非 | 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文、飾:掩飾;過、非:過失、錯誤。 | 唐 劉知幾《史通 惑經》:“期則圣人設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稱非以委屈。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是而已哉!” |
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諫:規勸。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勸,言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 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
粉飾太平 | 粉飾:粉刷裝飾;太平:社會平安興旺。把黑暗混亂的社會局面裝扮成太平盛世。 | 宋 蔡絛《車鐵圍山叢談》:“當是時,方粉飾太平,務復古禮制。” |
矯情飾詐 | 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 | 宋 朱熹《與宰執札子》:“伏念熹昨以蒙思進職,輒具辭免,非敢矯情飾詐,罔上盜名。” |
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 | 智:智謀,指巧詐,詭辯。巧詐足夠拒絕別人的規勸,言辭足夠掩飾自己的過失。 | 漢·劉向《說苑·臣術》:“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反言易辭而成文章,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 |
矜句飾字 | 矜:慎重;飾:整飾。形容寫文章時字斟句酌,十分慎重。 | 清·周亮工《書影》第六卷:“彼以句字為辭,而不知古之所謂辭命辭章者,指其首尾結撰,而通謂之辭,非如今人以矜句飾字為辭也。” |
飾非遂過 | 粉飾錯誤,養成過失。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辨,適足以飾非遂過。” |
順過飾非 | 謂徇私遷就而掩飾錯誤。 | 《宋史·律歷志》:“忠輔于《易》粗窺大衍之旨,創立日法,撰演新歷,不敢以言者,誠懼太史順過飾非。” |
矜愚飾智 | 裝作有智慧,在愚人面前夸耀自己。 | 莊周《莊子 山木》:“ 飾知(智)以驚愚。” |
飾非掩丑 | 飾:掩飾;丑:丑惡。掩飾錯誤和丑惡的行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多少輕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飾非掩丑之語耳!” |
矯情飾行 | 掩飾實情,故作姿態。同“矯情飾貌”。 | 《隋書 煬帝紀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 |
簠簋不飾 | 簠簋:古代的食器、祭器;不飾:不整齊。指為官不清正廉潔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
飾情矯行 | 謂掩飾自己的真心本意,行為矯揉造作。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間有廉潔自好之人,反為眾忌,不說是飾情矯行,定指是釣譽沽名,群口擠排,每每是非顛倒,沉淪不顯。” |
飾非掩過 | 同“飾非文過”。 | 魯迅《華蓋集續編·學界的三魂》:“我雖然也被謚為‘土匪’之一,卻并不想為老前輩們飾非掩過。” |
飾垢掩疵 | 粉飾掩蓋污點和缺點。 | 《魏書·蕭寶夤傳》:“無不茍相悅附,共為唇齒,飾垢掩疵,妄加丹素,趣令得階而已,無所顧惜。” |
絺章飾句 | 雕琢文辭,修飾章句。 | 清·王韜《<蘅花館詩錄>自序》:“歷觀古人作,亦有不盡佳,要其研精殫力,積數年十年而后成,自有一家面目在,夫豈徒以絺章飾句為事哉?” |
矜己自飾 | 矜:夸耀;自飾:自己頌揚。夸耀稱贊自己。 | 《后漢書 鄭興傳》:“囂矜己自飾,常以為西伯復作,乃與諸將議自立為王。” |
飾智矜愚 | 裝作有智慧而在無知者面前夸耀。 | 先秦 莊周《莊子 山木》:“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 |
飾怪裝奇 | 謂故為怪異。 |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變調》:“今之梨園,購得一新本,則因其新而愈新之,飾怪裝奇,不遺余力。” |
長傲飾非 | 滋長驕傲、掩飾過錯。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怙惡不悛,長傲飾非者,古下愚不肖之流。” |
飾非拒諫 | 飾:掩飾;非:錯誤;諫:直言規勸。拒絕勸告,掩飾錯誤。 | 《荀子 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
掩罪飾非 | 掩:遮蓋。掩飾錯誤和罪過。 | 《明史·徐學詩傳》:“蓋嵩權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詞便給足以掩罪飾非。” |
舞文飾智 | 謂舞文弄墨、利用才智以作奸偽。 | 《新唐書·魏元忠傳》:“貞觀中,萬年尉司馬景舞文飾智,以邀干沒,太宗棄之都市。” |
掩過飾非 | 猶言文過飾非。掩飾過失、錯誤。 | 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序》:“他們想占有一切,他們的手不用以創造,而用以掩過飾非。” |
拒諫飾非 | 諫:勸告;飾:遮掩;遮蓋;非:錯誤。拒絕別人的規勸;掩飾自己的錯誤。 | 荀況《荀子 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
矯飾偽行 | 矯飾:做作,掩飾。善于掩飾,行為虛偽。 |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矯飾偽行。” |
飾非養過 | 見“飾非遂過”。 | 宋·葉適《法度總論》:“及其崛然自見者,猶皆自有為國之意,便其下無飾非養過之心。” |
緣鵠飾玉 | 緣鵠:因某種機緣把鵠鳥做成羹,獻給對方吃;飾玉:修飾玉鼎,造成美觀的效果,讓對方看了高興。指因緣時會而登上高位。 | 戰國·楚·屈原《楚辭·天問》:“緣鵠飾玉,后帝是饗。” |
修飾邊幅 | 邊幅:本指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儀表。修飾整個人的儀表。也比喻修飾表面,無關大局。 | 《后漢書 馬援傳》:“天下雄雌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
飾非文過 |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 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順非而澤,不聽而誅。”唐·顏師古注:“謂人有堅為辯言,不以誠質,學于非道,雖博無用,飾非文過,辭語順澤,不聽教命……” |
豐容靚飾 | 豐:容貌豐滿;靚飾:以脂粉妝飾。指容貌豐滿,妝飾美麗。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官,顧景裴回,竦動左右。” |
飾詞矯情 | 飾:修飾。修飾言辭掩蓋真相。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都是汝等讒佞之徒,誤國之輩,妒賢嫉能,閉塞賢路,飾詞矯情,壞盡朝廷大事!” |
矯情自飾 | 矯情:掩飾真情。掩飾真情,自我粉飾。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官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