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兄弟鬩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御:抵御。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一致對外。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0回:“兄弟鬩墻,外御其侮。蝸角紛爭,惟利是務。” |
御敵于國門之外 | 御:抵擋;國門:京都城門,邊界線。將敵人阻擋在境外。 | 戰國·鄒·孟軻《孟子·萬章》:“今有御人國門之外者。” |
鐵面御史 | 宋趙抃為殿中侍御史,彈劾權貴,剛直無私,人稱“鐵面御史”。后泛稱不畏權貴,不徇私情,公正嚴明的官員。 | 《宋史·趙抃傳》:“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 |
不畏強御 | 畏:畏懼、懼怕;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以書為御 | 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 《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
龍御上賓 | 見“龍馭上賓”。 |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 |
金口御言 | 同“金口玉音”。 | 聶紺弩《獨夫之最后》:“一個大人物,真像金口御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說什么就是什么。” |
鬩墻御侮 | 鬩:爭吵;鬩墻:兄弟相爭于內;御侮:抵御外敵。比喻雖有內部爭吵,仍能一致對外。 | 《詩經·小雅·棠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侮)。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
折沖御侮 | 語本《詩 大雅 綿》:“予曰有御侮”毛傳:“武臣折沖曰御侮。”后用以謂抗擊敵人。 | 語本《詩·大雅·綿》:“予曰有御侮”毛傳:“武臣折沖曰御侮。” |
御下蔽上 | 御:統治。控制下屬,蒙騙上級。 | 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妒賢嫉能,御下蔽上,而不憂其有害于圣政也。” |
御溝紅葉 | 御溝:流經宮苑的河道。指紅葉題詩的故事,后用以比喻男女奇緣。亦作“御溝流葉”、“紅葉之題”。 | 唐·孟棨《本事詩》記載,顧況在洛陽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有宮女題詩,顧況次日也于上游題詩葉上,泛于波中,以此傳情。又一說,題詩宮女名韓翠蘋,詩為于祐所得,于又題詩為韓所得,韓、于最終成為夫妻。 |
不避強御 | 避:回避;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唐·權德輿《唐西川節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御駕親征 | 御駕:皇帝的車駕,指皇帝。皇帝親自率軍出征。喻指親自出面做某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余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 |
出豕敗御 | 出:突然出來;御:馬車。突然沖出一頭野豬使馬車翻車。比喻受到意外事故發生使事情失敗。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王子于期齊轡而進之,彘突出于溝中,馬驚駕敗。” |
長轡遠御 | ①放長韁繩,駕馬遠行。比喻帝王用某種政策、手段羈縻邊遠地區。②比喻駕馭創作手段從容達到寫作的理想境界。 | 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長轡遠御,妙略潛授。” |
御用文人 | 御用:帝王所用。為帝王所豢養只知道歌功頌德的無聊文人。比喻投靠有勢力的集團或有勢力的人物而為之吹噓的文人。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原來請他去編撰縣志的,偏又不肯歌功頌德,當一名乖乖的御用文人,得罪了有頭有臉的人家。” |
御溝流葉 | 御溝:皇城外的護城河。皇城外的護城河水中漂流的紅葉。指皇宮中盼望外嫁的宮女。 | 元·無名氏《四喜記·瓊英閨悶》:“黃花初綻,碧梧漸凋,御溝流葉空來到,最難熬。” |
以簡御繁 | 御:治理,統治。以簡便的辦法去對付復雜繁多的事情。 | 南朝·梁·沈約《宋書·江秉之傳》:“復出為山陰令,民戶三萬,政事煩擾,訟訴殷積,階庭常數百人,秉之御繁以簡,常得無事。” |
不憚強御 | 憚:畏懼;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梁書·孔體源傳》:“當官理務,不憚強御,常以天下為己任,高祖渾委信之。” |
酌古御今 | 謂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