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浪費筆墨 | 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過于繁瑣。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援筆立就 | 一拿起筆瞬間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6卷:“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
口誅筆伐 |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
大手筆 | 指偉大的著作或大行動。 | 《晉書·王珣傳》:“此當有大手筆事。” |
舞筆弄文 | 猶舞文弄墨。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 |
春秋筆法 | 指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 | 宋 俞文豹《吹劍錄》:“蓋純用《春秋》筆法也。” |
董狐直筆 | 董狐: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直筆:根據事實,如實記載。指敢于秉筆直書,尊重史實,不阿權貴的正直史家。 | 《左傳·宣公二年》載:趙穿殺晉靈公,身為正卿的趙盾沒有管,董狐認為趙盾應負責任,便在史策上記載說“趙盾弒其君”。為趙盾所殺。后孔子稱贊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
秉筆直書 | 秉:握。書寫史實不隱諱。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
投筆從戎 | 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
下筆成文 | 一下筆就很快寫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華橫溢。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詩才高美,且無書不讀,下筆成文,千言立就。” |
點睛之筆 | 筆:文筆。指文章傳神絕妙之處。 |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 |
走筆疾書 | 走筆:筆行得很快;疾書:快速地寫。形容寫字熟練、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寫起來很快。 | |
彩筆生花 | 生花:長出花來。比喻才思有很大的進步。 | 元 湯式《賞花時 戲賀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處有,彩筆生花夢境熟。” |
奮筆疾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 宋 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 |
欣然命筆 | 欣然:喜悅的樣子;命筆:用筆。高高興興地提筆寫作。 | 毛澤東《七律二首·送瘟神》序:“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 |
下筆如有神 | 指寫文章下筆時如有神力相助。形容善于寫文章或文章寫得好。 |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意在筆先 | 指構思成熟;然后下筆。 | 晉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意在筆前,然后作序。” |
刀筆吏 | 刀筆:古時在竹簡上用刀削改字。指代辦文書的小吏。 |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 |
文筆流暢 | 文字通順,讀起來不費力。 | |
筆走龍蛇 | 筆一揮動就能呈現出龍蛇舞動的神態。 | 唐 李白《草書歌行》:“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
心正筆正 | 書法的優劣與人品有關,心正寫的字也端正。 | 《舊唐書·柳公權傳》:“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
荊筆楊板 | 荊:晉惠帝時權臣楚王司馬瑋;楊:晉惠帝時權臣楊駿;板:詔書。形容權臣專權用事。 | 《晉書·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荊筆楊板行詔書。” |
筆伐口誅 | 伐:聲討,攻打;誅:痛斥,責罰。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 | 清 憂患余生《<官場現形記>序》:“而吾輩不畏強御,不避斧鉞,筆伐口誅,大聲疾呼。” |
妙筆生花 | 生花:長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寫作才能。 | 唐 馮贄《云仙雜記》卷十:“李太白少夢筆頭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
潤筆之資 | 為人作詩文書畫所得的報酬。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謂之潤筆之資;因文得錢,乃曰稽古之力。” |
大筆一揮 | 揮:揮寫。形容善于寫作者運筆神速或任意簽字、涂改。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3回:“老賊看了,連說:‘妥當結實,就勞賢契大筆一揮。” |
筆底春風 | 形容繪畫、詩文生動,如春風來到筆下。 | 元 黃溍《瑤池春宴圖》詩:“西飛青雀幾時還,貝闕琳宮縹緲間,筆底春風殊未老,蟠桃積核已如山。” |
心織筆耕 | 比喻靠賣文生活。 | 唐 馮贄《云仙雜記》第九卷:“《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筆耕。’” |
搖筆即來 | 不用多思索,一動筆就寫出來了。形容寫文章快。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然而中國的習慣,這些句子是搖筆即來,不假思索的。” |
筆下超生 | 超生:佛家語,指人死后靈魂投生為人。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實是不忍他含冤負屈,故此來到臺前控訴,乞老爺筆下超生。” |
如椽之筆 |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 唐·房玄齡《晉書·王徇傳》:“徇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 |
生花妙筆 | 傳說唐朝詩人李白少年時夢見筆頭生花;從此才華橫溢。比喻杰出的寫作才能。 | 五代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
潤筆之絹 | 為人作詩文書畫所得的報酬。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舊臘入都,迄今已九閱月,潤筆之絹,諛墓之金,到手隨盡。” |
一筆抹煞 | 抹煞:涂抹掉;勾銷。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也作“一筆抹殺”。 |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與方法》:“可是對于他們在某一個時候追求真理的熱忱和老績,我們現在是不該一筆抹煞的。” |
名公大筆 | 名家的大手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8回:“名公大筆,卻是本家風味。” |
夢筆生花 | 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 五代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
生花之筆 | 比喻杰出的寫作才能。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
一筆勾消 | 亦作“一筆勾銷”。全部取消之意。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我們不少的是銀子,匡得將來買上買下。再央一個鄉官在太守處說了人情,婚約一紙,只須一筆勾消。” |
下筆成篇 | 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筆成章”。 | 三國 魏 曹植《王仲宣諫》:“發言可詠,下筆成篇。” |
一筆抹殺 | 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 | 明 沈德符《野獲編》:“遂將前后愛書,一筆抹殺。” |
筆底龍蛇 | 猶言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一回:“聞公博學廣記,筆底龍蛇,真才子也。” |
大筆如椽 |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晉書 王珣傳》:“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 |
一筆勾銷 | 勾銷:取消;抹掉。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表示事情已經了結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計較。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第七卷:“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 |
下筆成章 | 章:文章。形容富有才華;思路敏捷。一動筆就能寫成文章。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思王植傳》:“言出為論,下筆成章。” |
紙筆喉舌 | 指社會輿論。 | 魯迅《<熱風>題記》:“真所謂‘事實勝于雄辯’,又何待于紙筆喉舌的批評。” |
筆底超生 | 猶言筆下超生。超生:佛家語。為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 蘇雪林《閑話戰爭 齒患》:“嚴冷無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從不會有筆底超生的事。” |
下筆如神 | 指寫起文章來,文思奔涌,如有神力。形容文思敏捷,善于寫文章或文章寫得很好。 | 《舊唐書 陸贄傳》:“其于議論應對,明練理體,敷陳剖判,下筆如神,當時名流,無不推挹。” |
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 寫了一大篇文章,但沒有接觸到主題。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 |
信筆涂鴉 | 信:聽憑,隨意;信筆:隨意書寫;涂鴉:比喻字寫得很拙劣,隨便亂涂亂畫。形容字寫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謙之詞。 | 唐 盧仝《示添丁》詩:“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
江淹夢筆 | 傳說南朝梁江淹夜夢郭璞索還五色筆,爾后為詩遂無佳句。后因以“江淹夢筆”喻才思減退。 | 元·白樸《惱煞人》:“宋玉悲秋愁悶,江淹夢筆寂寞,人間豈無成與破。” |
如椽大筆 |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筆。比喻記錄大事的手筆;也比喻筆力雄健的文詞。 | 宋 邵雍《大字吟》:“詩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筆抄。” |
筆下留情 | 指寫文章時作者的措詞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 張賢亮《睡前絮語》:“在‘文革’時期是要判我們刑的,還是請評論家筆下留情為好。” |
筆歌墨舞 | 指文筆奇妙精采。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只見當朝圣人出的是三個富麗堂皇的題目,想著自然要取幾篇筆歌墨舞的文章。” |
調墨弄筆 | 謂玩弄文字技巧。 | 漢·王充《論衡·佚文》:“天文人文,文豈徒調墨弄筆為美麗之觀哉?載人之行,傳人之名也。” |
筆筆直直 | 非常直,沒有曲折、彎弧或棱角。 | 朱自清《巴黎》:“夾道兩行樹,筆直筆直地向凱旋門奔湊上去。” |
一筆勾斷 | 同“一筆勾消”。 | 宋·陳亮《與吳益恭書》:“此事今已一筆勾斷云云。” |
心慕筆追 | 心中仰慕而追隨仿效。 | 《宣和書譜·行書·釋行敦》:“后有集王羲之書一十八家者,行敦乃其一也,是則心慕筆追,亦自可佳耳。” |
援筆立成 | 援筆:拿筆。拿起筆立刻寫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筆成章”、“援筆而就”。 | 《南史·蔡景歷傳》:“召令草檄,景歷援筆立成,辭義感激,事皆稱旨。” |
筆耕硯田 | 比喻從事腦力勞動,以讀寫為業。 | 南朝 梁 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 |
意在筆前 | 亦作“意在筆先”。①謂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后著筆。 |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