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盈科后進 | 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滿之后才繼續(xù)向前流。比喻學習應(yīng)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 《孟子·離婁下》:“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
突飛猛進 | 疾速飛躍;迅疾前進。形容進步和發(fā)展特別迅速。 | 鄒韜奮《患難馀生記》第三章:“進步文化的突飛猛進,雖有利于國家民族,雖有利于人民大眾,但卻是頑固派反動派的莫大的障礙物。” |
加官進爵 | 舊時指官職提升。 | 明 周楫《西湖二集》:“征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
寸進尺退 | 前進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尺退,卒無所成。” |
進種善群 | 謂提高民族素質(zhì)。 | 清·張鶴齡《法人篇》:“且變法之后,而人亦有與之俱變者,此進種善群之公例,而其效有操券決也。” |
齊頭并進 | 幾支隊伍并行前進。也指幾個事情同時展開。 | 周恩來《在上海科學技術(shù)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實事求是,循序前進,齊頭并進,迎頭趕上。” |
進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節(jié)。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nóng)業(yè)便也。” |
進道若退 | 謂前進之道反若后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
進銳退速 | 銳:迅速。急于求進者往往后退也快。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
進讒害賢 | 讒:讒言,說他人的壞話;賢:賢良,指好人。說壞話,陷害好人。 | |
進進出出 | 走進走出,穿進穿出。 | 曾樸《孽海花》第五回:“霞芬進進出出,招呼得十二分殷勤。” |
進退維谷 | 維:語氣助詞。谷:比喻困難處境。進和退都處于困難的境地。 | 《詩經(jīng) 大雅 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
不櫛進士 | 櫛:梳頭。不綰髻插簪的進士。舊指有文采的女人。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guān)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 宋 朱熹《答陳同甫書》:“但鄙意更欲賢者百丈竿頭進取一步,將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 |
后進之秀 | 猶言后起之秀。 | 《宋書·張暢傳》:“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為后進之秀。” |
出處進退 | 出仕或隱退。 | 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cè)與穎水之湄。” |
鞭擗進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論節(jié)奏》:“第三是生理學的假說……這種假說,是把心臟的鼓動和肺臟的呼吸,認為節(jié)奏之起源。這覺得很能鞭擗進里了。” |
進寸退尺 | 進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償失。 | 先秦 李耳《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見可而進 | 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 |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zhàn),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nèi)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
進德修業(yè) | 修業(yè):推廣、擴大功業(yè)。提高道德修養(yǎng);擴大功業(yè)建樹。 | 《周易 乾》:“君子進德修業(yè)。” |
進道若蜷 | 見“進道若退”。 | |
不知進退 | 不知道應(yīng)當前進還是應(yīng)當后退。比喻無決斷。也形容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 漢 荀悅《漢紀 哀帝紀下》:“恐陛下有過失之譏,賢有小人不知進退之禍。” |
招財進寶 | 舊時迷信指招引財神進門來發(fā)家致富。 | 元 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招財進寶臻佳瑞,合家無慮保安存。” |
知難而進 | 指不怕困難;敢于迎著困難上。 | 左丘明《左傳 定公六年》:“陳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居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tài)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進俯退俯 | 前進后退都不齊一。 | |
進退存亡 | 前進、后退、生存、死亡。泛指各種好的與壞的處境。 | 《周易 乾》:“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
進退失據(jù) | 據(jù):依據(jù);憑借。前進、后退都失去了依據(jù)。形容無處安身;亦指進退兩難。 |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jù)。” |
鼓噪而進 | 鼓噪:擂鼓和吶喊。擂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沖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
急流勇進 | 在急流中勇敢前進。形容在險境中積極進取;不退縮。 | 宋 邵伯溫《邵氏見聞錄》:“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
進可替不 | 見“進可替否”。 |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自敘》:“正色弼違,進可替不,舉善彈枉,軍國肅雍。” |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逆:倒,反。比喻學習或做事一定要克服困難,努力向前。 | 《懷念劉少奇同志·片斷回憶寄深情》:“他常對工作人員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倍道而進 |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進。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曹兵聞失兗州,必然倍道而進,待其過半,一擊可擒也。” |
竿頭日進 |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 清 無名氏《后會仙記》:“(青青柳)復吟云:‘學問無窮水接天,竿頭日進古人言。’” |
不進則退 | 不向前進就向后退。也指不進步就要退步。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卷:“凡人不進則退也。” |
循序漸進 | 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 | 《論語 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
進旅退旅 | 旅:共,同。與眾人一起進退。形容跟著大家走,自己沒有什么主張。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 |
進退出處 | 指仕途的升遷和降職,出仕和退隱。 | 唐 白居易《與元九書》:“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 |
高歌猛進 | 高聲歌唱;奮勇前進。形容斗志高昂;勇往直前。 | 郭沫若《衷心的祝愿》:“一定要牢記毛主席,周總理的遺愿,努力為實現(xiàn)我國新時期的總?cè)蝿?wù)而高歌猛進。” |
拒虎進狼 | 比喻一害剛?cè)ィ謥硪缓Α?/td> | 明 張煌言《復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于河北。” |
分進合擊 | 軍隊從幾個方向前進,協(xié)同圍擊同一目標。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五章第六節(jié):“將敵軍對我軍的戰(zhàn)略上的分進合擊,改為我軍對敵軍的戰(zhàn)役或戰(zhàn)斗上的分進合擊。” |
進退裕如 | 謂前進和后退均從容不費力。 | 宋·陳鵠《耆舊續(xù)聞》第三卷:“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須鞭勒,無不當人意。” |
倍道兼進 |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進。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爾其倍道兼進,以慰朕懷。” |
更進一竿 | 更:再,又;竿:竹竿。又前進了一步。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兼程并進 | 兼、并:一倍;加倍。在一定的時間里比平常多走一倍的路。 | 《三國志·賈逵傳》:“乃兼道進軍,多設(shè)旗鼓為疑兵。” |
后進領(lǐng)袖 | 晚輩中最杰出的人。 | 《晉書·裴秀傳》:“時人為之語曰:‘后進領(lǐng)袖裴秀。’” |
長驅(qū)直進 | 猶言長驅(qū)直入。 | 《三國演義》第九六回:“若擒了曹休,便長驅(qū)直進,唾手而得壽春,以窺許洛,此萬世一時也。” |
進退無路 | 指前進后退均無路可走,處境困難。 | 《陳書 蕭摩訶傳》:“今求戰(zhàn)不得,進退無路,若潛軍突圍,未足為恥。” |
進退兩難 | 進和退都有困難。形容處于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 元 鄭德輝《周公攝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進宮闈,進退兩難為。” |
平流緩進 | 本指船在緩流中慢慢前進。后比喻穩(wěn)步前進。 | 唐·白居易《泛小輪》詩:“船緩進,水平流,一莖竹篙剔船尾,兩幅青幕幅船頭。” |
采擢薦進 | 擢:選拔,提拔;薦:推薦。指對人才的選拔、舉薦和提升。 | 唐·韓愈《感二鳥賦》:“乃反得蒙采擢薦進,光耀如此。” |
進退無門 | 前進無路,后退無門。形容處境十分困難,進退兩難,無處容身。 | 宋·朱熹《答劉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紛紛,才有毛發(fā)利害,便章皇失措,進退無門,亦何足為軒輊耶。” |
得步進步 | 已進了一步,還要向前進一步。比喻野心大,貪心永不滿足。 | 曾樸《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寧失敗后,法人得步進步,海疆處處戒嚴。” |
有進無退 | 只有前進,沒有后退。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一回:“軍中無戲言!吾二人當親冒矢石,晝夜攻之,有進無退。” |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 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進攻和退卻。 |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zhàn),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nèi)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
得寸進尺 | 得到了一寸又進一步得到一尺。比喻欲望越來越大;貪心不足。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兼程前進 | 加快步伐,一天走兩天的路程。 | 《三國志·賈逵傳》:“乃兼道進軍,多設(shè)旗鼓為疑兵。” |
了不長進 | 一點進步也沒有。形容沒有出息。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酒狂》:“甥了不長進,今且奈何。” |
加官進祿 | 祿:俸祿;舊社會稱官吏的薪水。提升官職;增加俸祿。 | 《金史 后妃傳下 章宗元妃李氏》:“向外飛則四國來朝,向里飛則加官進祿。” |
翻然改進 | 翻然:很快而徹底地改變。形容轉(zhuǎn)變很快;很徹底;進步很大。 | 毛澤東《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不是采取排斥態(tài)度,而是采取規(guī)勸態(tài)度,使之翻然改進,棄舊圖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