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禍絕福連 | 指災禍消失,好運接連不斷。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四十二卷:“萬神即時倒,合會瓊羽門。使令散禍,禍絕福連。上寢玉堂,世受名仙。” |
齒牙為禍 | 齒牙:比喻讒言。指讒言撥弄,造成災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禍亂滔天 | 形容災禍、戰亂極其嚴重,天下動蕩不安。 | 《晉書·惠帝紀》:“禍亂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廢重宮,宗廟紀絕。” |
直言賈禍 | 直:坦率、直爽;賈:買,引伸為招致。指說話坦率的人會惹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指幸運事不會連續到來,禍事卻會接踵而至。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禍國誤民 | 禍:禍害;誤:誤導,耽誤。指危害國家,誤導人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迫切任務》:“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 |
福善禍淫 | 指行善的得福,作惡的受禍。 | 《尚書 湯誥》:“天道福善禍淫。”孔傳:“政善,天福之;淫過,天禍之。” |
罪魁禍首 | 作惡犯罪的頭子(魁、首:頭目)。指壞事的根子。 | 明 鄭若庸《玉玦記 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市怨結禍 | 市:買,換取;禍:災禍。換取怨恨,結下禍根。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暫時禍福 | 不測: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災禍的發生,事先是無法預料的。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回:“李足道‘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暫時禍福’,你怎么就保得無事?” |
怨府禍梯 | 怨府:怨恨集中的處所;禍梯:導致禍害的途徑。指人成天沉浸在怨恨之中,成為致禍的根由。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 |
禍不單行 | 禍:災難;行:到來。災禍的到來不只是一次。指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到來。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15回:“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 |
禍起隱微 | 隱微:隱蔽細小的地方。指災禍往往萌發于隱蔽細小的地方。 | 宋·王曾《諫作玉清昭應宮》:“圣人貴于謀始,智者察于未形。禍起隱微,危生安逸。” |
禍國殃民 | 禍、殃:帶來災難;使受損害。危害國家;殘害人民。 | 章炳麟《正學報緣起 例言》:“如去歲兗州之變,西報指斥疆臣,謂其禍國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后因以“亡猿禍木”喻欲損人反而害己的行為。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禍在眼前 | 災禍就在眼前。指災禍馬上要發生 | |
全身遠禍 | 全:保全。保全自身,遠離禍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把你尊翁的骸骨,遣人送到故鄉,你母女自去全身遠禍。” |
禍從口出 | 災禍從講話中引出。指說話不慎就會招來災禍。 | 晉 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幸災樂禍 | 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禍時感到高興。幸:高興;樂:歡喜。 | 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 誡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宮閫,幸災樂禍,首為逆亂。” |
利災樂禍 | 見到別人遭受災禍反而高興。 | 宋·文天祥《吊五木》詩序:“張提軍隔岸,不發一矢,有利災樂禍之心。” |
禍首罪魁 | 首:頭目;魁:首領。犯罪作惡的首罪者。 | 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禍結兵連 |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
福無雙降,禍不單行 | 降:降臨。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5回:“這才是福無雙降,禍不單行。我才脫了天條死難……又撞著這般惡魔,他來害我!” |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 不測: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災禍的發生,事先是無法預料的。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那廝恰才無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張千,你再去看來。” |
以德追禍 | 指上對下施恩不當,適以招來禍患。 | 《韓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于此。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誅薄罪,久怨細過,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
禍福無常 | 指禍與福沒有固定不變的常規。 | 明·孫梅錫《琴心記·長門望月》:“禍福無常,憂喜難定,圣上一日心悔,娘娘便榮還,何苦悲凄。” |
吉兇禍福 | 吉祥、不幸、災禍、幸福。 | 《三國志 吳志 太史慈傳》:“是為吉兇禍福等耳,吾不獨受此罪。” |
兵連禍結 | 兵:指戰爭;結:相連。指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下》:“漢武帝選將練兵,約赍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馀年。” |
因禍為福 | 變壞事為好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
禍福惟人 | 是禍是福均取決于人自身的所作所為。亦作“禍福由人”。參見“禍福同門”。 | 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陰陽為道,大道無亭毒之心;禍福惟人,圣人有抑揚之教。”亭毒,養育。 |
遺禍無窮 | 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 | 宋·張元幹《跋〈了堂先生文集〉》:“已而子婿兄弟表里祖述,遺禍無窮。” |
毋望之禍 | 指平白無故受到的災禍或損害。同“無妄之禍”。 | 《史記 春申君傳》:“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
無妄之禍 | 猶無妄之災。指平白無故受到的災禍或損害。 | 《戰國策 楚策四》:“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今君處無妄之世,以事無妄之主,安不有無妄之人乎。”《晉書 戴若思傳》:”自頃國遭無妄之禍,社稷有綴旒之危。“ |
潑天大禍 | 潑天:形容極大。極大的禍害。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九回:“那些人見已經撞下了潑天大禍,口里叫了一聲不好,就舍了袁伯珍,爭門奪路的奔出房間,直至大門之外,一哄而散。” |
飛災橫禍 | 意外的災禍。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54卷:“每日如此,魂不離人左右,飛災橫禍,惡鬼兇神,不能為害。” |
惡積禍盈 | 罪惡成堆,禍害滿貫。形容罪大惡極。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
幸反為禍 | 幸:幸運,幸福;禍:災禍,災難。在一定條件下,幸福可以轉為災難。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遇合》:“任久不勝,則幸反禍。” |
殃國禍家 | 殃:造禍為害。使國家家庭受到禍害。 | 南朝·梁·蕭衍《凈業賦》:“前輪折軸,后車覆軌,殃國禍家,亡身絕祀。” |
惡稔禍盈 | 稔:成熟;盈:滿,指到了極點。罪惡積蓄成熟,像錢串已滿。形容作惡多端,末日來臨。 | 《周書 武帝紀》:“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 |
殺身之禍 | 自身性命遭殺害的大禍。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7回:“那知輕舉妄動,卻有殺身之禍!” |
蕭墻禍起 |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胡越之禍 | 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因此用“胡越之禍”來比喻戰禍。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 |
移禍于人 | 把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1回:“移禍于人,此井又是官井,真真的這個囚徒行事古怪!” |
災梨禍棗 | 從前印書用梨木或棗木刻板。形容濫刻無用不好的書。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六:“至于交通聲氣,號召生徒,禍棗災梨,遞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標榜多誣,即月泉吟社諸人,亦病未離乎客氣矣。” |
禍稔惡積 | 猶言禍盈惡稔。謂長期作惡犯罪,罪惡深重。 | 明·劉基《郁離子·靈丘丈人》:“至于禍稔惡積,不得已而誅之,是以恩為阱也。” |
兵連禍接 | 指戰事、災禍連續不斷。 | 孫中山《誥誡東江叛軍通令》:“數年以來,閩、粵、湘生民涂炭,曹吳二賊,實為禍首,近復啟釁浙奉,兵連禍接,本大元帥已明令諸將出師北伐。” |
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 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 漢·劉向《說苑·權謀》:“往年秦拔宜陽,明年大旱,民饑。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奢。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也。” |
無須之禍 |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捍紹呴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后以“無須之禍”謂無辜受累而遭禍。 |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捍紹呴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 |
飛殃走禍 | 同“飛來橫禍”。 | |
福倚禍伏 |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禍亂相尋 | 尋:連續不斷而來。禍患戰亂接連不斷地發生 | 孫中山《心理建設》第六章:“此所以禍亂相尋,江河日下,武人專橫,政客搗亂,而無法收拾也。” |
大禍臨頭 | 臨:光臨。即將發生大災禍。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6回:“做官到了三品時,就要急流勇退,不然就有大禍臨頭。” |
禍從天降 | 禍:禍害;災難;降:落下來。災禍從天上落下來。比喻意外的災禍突然到來。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則為那窈窕娘,不招你個俊俏郎,弄出這一番禍從天降。” |
橫殃飛禍 | 橫:意外的。指意外的、平白無故的災禍。 | 晉·葛洪《抱樸子·遐覽》:“其經曰:家有三皇文,辟邪惡鬼、溫疫氣、橫殃飛禍。” |
不測之禍 | 測:估計。估計不到的災禍,多指死亡。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秦始皇九年》:“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 |
禍亂交興 | 興:起。災禍和戰亂交相興起,天下不安。 | 《周書·蘇綽傳》:“衰弊則禍亂交興,淳和則天下自治。” |
嫁禍于人 | 嫁:轉移。把災禍轉嫁給別人。 | 《南史 阮孝緒傳》:“答曰:‘己所不欲,豈可嫁禍于人。’乃焚之。” |
禍起蕭墻 |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用作屏風。比喻家里、內部。禍亂從內部發生。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