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嫁雞逐雞 | 比喻女子出嫁后只能順從丈夫。 | 宋 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 |
隨波逐流 | 隨:跟著;逐:追趕;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jiān)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是隨著別人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yáng)其波?” |
隨風(fēng)逐浪 | ①奔波;顛沛。②猶言隨大流。 | 唐·吳融《商人》詩:“隨風(fēng)逐浪年年別,卻笑如期八月槎。” |
棄子逐妻 | 棄:拋棄;逐:驅(qū)趕。拋棄子女趕走妻子。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妻離子散。 | 唐·韓愈《御史臺(tái)上論天旱人饑狀》:“上恩雖宏,下困猶甚,至聞?dòng)袟壸又鹌抟郧罂谑场!?/td> |
舍本逐末 | 拋棄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nóng)》:“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chǎn)約,其產(chǎn)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yuǎn)志,無有居心。” |
笑逐顏開 | 笑得使面容舒展開來。形容滿臉笑容;十分高興的樣子。逐:驅(qū)使;顏:臉面。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母親方才轉(zhuǎn)憂為喜,笑逐顏開道:'虧得兒子崢嶸有日,奮發(fā)有時(shí)。” |
思所逐之 | 盤算著如何驅(qū)趕他們。 | |
嫁犬逐犬 | 謂出嫁女子唯夫是從。 | 清·李漁《奈何天·逼嫁》:“卻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別新郎的鋪蓋卷。” |
隨波逐浪 | ①隨著波浪飄蕩。②顛沛貌。③猶言隨波逐流,隨大流。④謂同行同止。 |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詞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西還有幾家。”②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jì)其數(shù)。” |
追奔逐北 | 追擊敗走的敵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田單列傳》:“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 |
逐影吠聲 | 形容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 宋·陳善《捫虱新話·唐宋文章皆三變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學(xué)文之家,又皆逐影吠聲,未嘗有公論,實(shí)不見古人用心處,予每為之太息。” |
乘勝逐北 | 指乘著勝利繼續(xù)追擊。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中山策》:“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
逐兔先得 | 逐:追趕。誰先抓到手就歸誰,別人不能再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法正曰:‘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 |
追風(fēng)逐電 | 形容速度極快。多指馬飛速奔馳。 | 北齊·劉晝《新論·知人》:“故孔方諲之相馬也,雖未追風(fēng)逐電,絕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 |
隨行逐隊(duì) | 指跟著大家一道行動(dòng)。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楊八老越國奇逢》:“眾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殺人,楊八老雖然心中不愿,也不免隨行逐隊(duì)。” |
下逐客令 | 秦始皇曾下過逐客令,要驅(qū)逐從各國來的客卿。泛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五卷:“大姊凈絲,便下逐客令。” |
棄本逐末 | 棄:舍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nóng)桑從事工商等其它事業(yè)。現(xiàn)比喻不抓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只在枝節(jié)問題上下功夫。 | 《漢書 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
韓盧逐塊 | 比喻白費(fèi)精力。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王敬初常侍》:“王公曰:師子咬人,韓盧逐塊。” |
追云逐電 | 極言迅疾。 | 任光椿《戊戌喋血記》第三章十四:“畢竟是張力人精選的好馬,果然是四足生風(fēng),追云逐電。” |
逐風(fēng)追電 | 追趕迅風(fēng)和閃電。 | 宋·秦觀《題腰裊圖》詩:“鸞旗日行三十里,焉用逐風(fēng)追電為?” |
眈眈逐逐 | 貪婪注視,急于攫取的樣子。 | 《周易 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 |
挨門逐戶 | 挨家挨戶,一家也沒有漏掉。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61回:“寫出岳元帥父子受屈情由,挨門逐戶的分派;約齊日子,共上民表,要替岳爺申冤。” |
逐影尋聲 | 謂多方尋求罅隙。 | 《明史·外戚傳序》:“在廷諸臣好為危言激論,汰如壽寧兄弟,庸駑如鄭國泰,已逐影尋聲,抨擊不遺余力。” |
逐逐眈眈 | 覬覦的樣子。 | 語本《易 頤》:“虎視眈眈,其欲逐逐。” |
成群逐隊(duì) | 見“成群結(jié)隊(duì)”。 |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些富貴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隊(duì),里里外外,來往不絕。” |
逐臭之夫 | 比喻嗜好怪癖,與眾不同的人。 | 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之好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 |
嫁狗逐狗 | 見“嫁狗隨狗”。 | 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zhuǎn)思。” |
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 | 指世風(fēng)日下,對(duì)人的態(tài)度隨地位和權(quán)勢的高低有所不同。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
隨方逐圓 | ①謂立身行事無定則。②根據(jù)物體的形狀、地形的高低等作出與之相適應(yīng)的設(shè)計(jì)構(gòu)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8回:“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隨方逐圓,不以廉恥為重。” |
附膻逐腥 | 膻:羊肉的氣味。依附、追逐有膻腥氣味的東西。比喻巴結(jié)權(quán)貴,追逐個(gè)人利益。亦作“附膻逐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8回:“我們清白門第,斷不至于設(shè)招權(quán)倚勢之心,那無知小人,便看得咱家是附膻逐腥之地。” |
酒食征逐 | 征:召喚;逐:追隨。指酒肉朋友互相邀請(qǐng)吃喝玩樂。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qiáng)笑語以相取下。” |
營營逐逐 | ①忙忙碌碌。②競相追逐。 | 明·宋濂《抱甕子傳》:“夫子恒營營逐逐于一甕間,無乃自苦乎?”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關(guān)頭,打不破酒色財(cái)氣圈子。” |
逐電追風(fēng) | 見“逐風(fēng)追電”。 | 《說唐》第十回:“叔寶(秦叔寶)拜辭,連夜起身,出莊上馬,縱轡加鞭,如逐電追風(fēng),十分迅速。” |
惟利是逐 | 指惟利是視。 | 朱自清《歷史在戰(zhàn)斗中》:“這利己主義到了‘惟利是逐’的地步,卻是非空虛到極點(diǎn)不可。” |
附膻逐臭 | 膻:羊臊氣。比喻依附和追隨奸佞。 | 清·洪楝園《警黃鐘·宮嘆》:“可憐你,附膻逐臭,也自比,附鳳攀龍。” |
追風(fēng)逐影 | 見“追風(fēng)躡景”。 | 明·陳子龍《獻(xiàn)馬行》:“追風(fēng)逐影古來有,大宛渥洼君知否?” |
東門逐兔 | 見“東門黃犬”。 | 《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hào)|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
追風(fēng)逐日 | 同“追風(fēng)逐電”。 | 唐·楊炯《后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勵(lì)銜策而追風(fēng)逐日,加剪拂則絕電奔星。” |
逐字逐句 | 挨次序一字一句地。 | 程樹榛《大學(xué)時(shí)代》:“她一下又翻到了今年寒假的第一天日記,并饒有興趣地逐字逐句看了下去。” |
逐鹿中原 | 在中原爭奪天下。比喻爭奪政權(quán)。逐:追趕;鹿:比喻帝位、政權(quán)。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捐本逐末 | 捐:拋棄;逐:追逐。指拋棄根本,追求末節(jié) | 《北史 李諤傳》:“捐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
如蠅逐臭 | 象蒼蠅跟著有臭味的東西飛。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權(quán)勢的人或一心追求錢財(cái)、女色等。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兩只眼兒水汪汪的,招惹的賴大家人如蠅逐臭,漸漸做出些風(fēng)流勾當(dāng)來。” |
追趨逐耆 | 謂追逐時(shí)尚。 | 《漢書·揚(yáng)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試為之施《咸池》,揄《六莖》,發(fā)《蕭韶》,詠《九成》,則莫有和也。”顏師古注:“追趨逐耆,隨所趨向愛耆而追逐之也。趨,讀趣,耆,讀嗜。” |
斬蛇逐鹿 | 逐鹿:比喻群雄并起,爭奪天下。指群雄角逐,爭奪天下。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jì)》:“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bào)曰:‘前有大蛇當(dāng)徑,愿還。’……乃前,拔劍擊斬蛇。” |
喜逐顏開 | 逐:追隨;顏:臉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悅,滿臉笑容。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那主人家得了些小便宜,喜逐顏開,一如前番,悄悄先打發(fā)他轉(zhuǎn)身。” |
中原逐鹿 | 中原:古代指我國中部;跟邊疆相對(duì)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權(quán)或爭逐的對(duì)象。舊時(shí)比喻群雄在中原爭奪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放鷹逐犬 | 指打獵。 | 《明史·韓文傳》“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yōu)雜劇,錯(cuò)陳于前。” |
群雄逐鹿 | 群雄:舊指許多有軍事勢力的人。逐鹿:比喻爭奪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勢力爭奪最高統(tǒng)治地位。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追亡逐北 | 追擊敗走的敵軍。 | 漢·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
逐客令 | 秦始皇曾下令驅(qū)逐從各國來的客卿。后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為下逐客令。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嘩,不獨(dú)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 |
夸父逐日 | 夸父:古代神話人物。逐:追趕。夸父追趕太陽。指征服自然的堅(jiān)強(qiáng)決心。也比喻不自量力。也比作“夸父追日”。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
逐影隨波 | 跟著別人的影子走,隨著水流飄移。形容無主見。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nèi)監(jiān)·馮保之?dāng) 罚骸八紴閳?bào)復(fù)仇,且結(jié)張誠歡,故出全力攻之,言官不過逐影隨波而已。” |
避重逐輕 | 指避開較重的責(zé)任,揀輕的承擔(dān)。 | 見“避重就輕”。 |
逐日追風(fēng) | 逐日:追逐太陽;追風(fēng):追趕風(fēng)。形容馬跑得極快。 | 《梁書·元帝紀(jì)》:“騎則逐日追風(fēng),弓則吟猿落雁。” |
追亡逐遁 | 見“追亡逐北”。 | 《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fēng),擊刺若雷電。” |
趁波逐浪 | 猶隨波逐流。形容奔波;顛沛。 | 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四折:“誰想并頭蓮情斷藕絲長,搬調(diào)的俺趁波逐浪。”元 石德玉《紫云亭》第四折:“當(dāng)日個(gè)為多情一曲《滿庭芳》,曾貶得蘇東坡也趁波也趁波逐浪。” |
損本逐末 | 猶舍本逐末。謂拋棄根本,專在枝節(jié)上用功夫。 | 《隋書 李諤傳》:“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圣之軌模,構(gòu)無用以為用也。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 |
嫁雞逐雞,嫁犬逐犬 | 嫁:女子出嫁;逐:追隨。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論丈夫好壞,都要隨從一輩子。 | 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zhuǎn)思。” |
逐物不還 | 謂沉湎于世俗。語本《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 語出《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三國·魏·嵇康《贈(zèng)兄秀才入軍》詩之十八:“流代難寤,逐物不還。至人遠(yuǎn)鑒,歸之自然。” |
隨聲逐響 | 指耳聽為虛,眼見為實(shí)。 | 東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此隨聲逐響之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