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字斟句酌 | 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說話、作文章嚴謹慎重。斟酌:考慮;推敲。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論語》、《孟子》,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
酌水知源 | 飲水要明白它的來源。比喻不忘本。 |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之二六:“謬膺重任,得免愆尤,實老師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銜結。” |
句斟字酌 | 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一卷:“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
不勝杯酌 | 不勝:經不起。比喻喝酒太多,為酒所困。 | 宋·朱彧《萍洲可談》第三卷:“東坡倅杭,不勝杯酌。” |
酌盈劑虛 | 拿多余的彌補不足的或虧損的。 | 明 張居正《請裁定宗藩事例疏》:“上不虧展親睦族之仁,下不失酌盈劑虛之術。” |
酌金饌玉 | 喝酒的杯子是金的,盛菜肴的器皿是玉的。極言飲宴的奢侈豪華。 | 唐·駱賓王《帝京篇》:“平臺戚里帶崇墉,酌金饌玉待鳴鐘。” |
蠡酌管窺 | 用瓢量海水,從竹管里看天。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面。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三卷:“蠡酌管窺,一至于此。” |
清酌庶羞 | 清酌:祭祀用的酒;庶羞:美食。指美酒佳肴或祭祀用品 | 唐·柳宗元《祭呂衡州溫文》:“奉清酌庶羞之奠,敬祭示呂八兄化光之靈。” |
斟酌損益 | 斟酌:考慮;損:減少;益:增加。仔細考慮,斟情酌理,掌握分寸。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
淺斟低酌 | 斟:篩酒;酌:飲酒。慢慢地飲著茶酒欣賞。形容悠然自得的樣子。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0回:“當下四人對著樓頭新月,淺斟低酌。” |
酌古斟今 | 謂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參照。 | 明·楊慎《詞品·填詞用韻宜諧俗》:“此詞連用數韻,酌古斟今,尤妙。” |
衡情酌理 | 估量情況,斟酌道理。 | 《宦海》第四回:“這兩位師老爺援古證今,衡情酌理的把‘古巴’截去了一個巴字。” |
酌盈注虛 | 見“酌盈劑虛”。 | 明·沈榜《宛署雜記·經費下》:“蓋量人為出,酌盈注虛,舉望緊置郵,罔不皆然。” |
酌古沿今 | 謂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 唐·長孫訥言《〈切韻箋注〉序》:“此制酌古沿今,無以加也!” |
低唱淺酌 | 低唱:輕柔地歌唱;酌:飲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只合低唱淺酌,莫待他花殘月缺。” |
酌古準今 | 見“酌古準今”。 | 明·張居正《請專官纂修疏》:“今既匯為一書,固當深究本原,備詳因革,酌古準今,以定一代之章程,垂萬年之典則。” |
酌古參今 | 見“酌古斟今”。 | 清·馮桂芬《邵步青醫學三書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時病機溫毒病說》,重訂《萬氏女科三書》,發揮經旨,無奧不顯,酌古參今,易施于用。” |
酌古御今 | 謂擇古之善者以為治今的借鑒。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