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崇山峻嶺 |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險的山嶺。也作“高山峻嶺”。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崇洋媚外 | 崇:崇拜;推崇;媚:諂媚。崇拜外國的一切事物;向外國人獻媚。 | 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
權重望崇 | 權力大而威望高。 |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傳》:“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莫我若也。” |
崇論谹議 | 見“崇論閎議”。 | |
石崇斗奢 | 石崇:晉朝人名。石崇與王愷比賽奢侈。形容奢侈浪費。 | |
崇論閎議 | 崇:高;閎: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議論。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
崇論宏議 | 崇:高;宏:大。高超的見解和議論。又作“崇論閎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傳》:“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
自我崇拜 | 指自己崇拜自己,盲目自大。 | |
黜奢崇儉 | 革除奢華,崇尚儉仆。 |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七:“嘉慶某年,御制《觀龍舟詩》。命詞臣賡和。眾皆窘于水嬉嬉字韻,獨錢唐陳太史嵩慶句云:‘萬國魚龍呈曼衍,九重珠玉戒荒嬉。’蓋上方以‘黜奢崇儉論’示廷臣也。” |
盲目崇拜 | 指盲從崇拜別人。 | 梁遇春《醉中夢話(二)》:“屈服于權威的座前已是我們的國粹,新文學家用不著再抬出許多沾塵不染的洋圣人來做我們盲目崇拜的偶像。” |
推崇備至 | 推崇:推重,敬佩。極其推重和敬佩。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所談西國政治、藝術,石破天驚,推崇備至,私心竊以為過當。” |
崇論吰議 | 見“崇論閎議”。 | |
蠲敝崇善 | 蠲:免除;敝:破舊;善:美好。指革除敝政,崇尚雅道。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論》:“且好仁惡殺,蠲敝崇善,所以賢達君子多愛其法焉。” |
個人崇拜 | 以個人作為別人崇拜的對象。 |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逐漸不正常,一言堂、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崇拜、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一類家長制現象,不斷滋長。” |
崇雅黜浮 | 謂在文風上崇尚雅正,擯棄浮華。 | 《新唐書·文藝傳序》:“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 |
崇墉百雉 | 形容城墻高大。 | 清·褚人獲《堅瓠廣集·蘆溝斗城》:“于是當橋之北,規里許為斗城,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 |
妄自尊崇 | 妄:過分地;尊:高貴。過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 | |
崇本抑末 | 注重根本,輕視枝末。古代“本”多指農業,“末”多指工商業。 | 《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 |
室不崇壇 | 室:房屋;壇:堂基。指蓋房子不加高地。比喻不崇尚奢華。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 |
閎宇崇樓 | 謂大屋高樓。 |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謂厥祖在時,其為智慧武怒者何似,嘗有閎宇崇樓,珠玉犬馬,尊顯勝于凡人。” |
移風崇教 | 移轉風氣,崇尚教化。 | 《韓詩外傳》卷八:“移風崇教,生而不殺,布惠施恩,仁不偏與。” |
崇德報功 | 崇:尊重,推重。尊崇有德之人,酬報有功之人。 |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
閎言崇議 | 博大高遠的議論。 | 《漢書·揚雄傳下》:“若夫閎言崇議,幽微之涂,凙難與覽者同也。” |
黜邪崇正 | 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 太平天國·林一環《貶妖穴為罪惡隸論》:“庶幾黜邪崇正,以為遐邇親疏之永鑒云爾。” |
偃武崇文 | 停息武備,崇尚文教。 | 《魏書·咸陽王禧傳》:“國朝偃武崇文,偏舍來久,州鎮兵人,或有雄勇,不閑武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