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阿諛奉承 | 阿諛:用好聽的話討好人;奉承:恭維;討好。巴結拍馬;說恭維人的話;向人討好。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td> |
奉命惟謹 | 形容嚴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違背。 | 明 李東陽《先考贈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東陽皆奉命惟謹?!?/td> |
克己奉公 |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為重。指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td> |
奉命唯謹 | 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謹:小心謹慎。指服從命令,小心謹慎。 |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五:“諸官奉命唯謹?!?/td> |
奉公守法 | 奉:奉行;遵守;公:公務。奉行公事;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不違法徇私。形容行為端莊、規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
憂國奉公 | 心懷國家,努力做好工作。 | 《后漢書·祭遵傳》:“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td> |
奉若神明 | 奉:信奉;神明:神靈的總稱。對某人或某事物尊崇信奉得像迷信的人崇信神靈一樣。 |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
奉道齋僧 | 奉:信奉;齋僧:供僧人吃飯。指信教行善。 | 明·無名氏《鎖白猿》第三折:“我也曾奉道齋僧,敬老憐貧,念寡恤孤?!?/td> |
奉天承運 | 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指君權神授。封建帝王詔書開頭的套語。 | 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云: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 |
廉潔奉公 | 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貪污;不受賄;一心為公。 | 孫力《都市風流》第12章:“你廉潔奉公,不就是個大公務員嗎?” |
奉公不阿 |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別人。 | 《東觀漢記·李恂》:“恂奉公不阿,為憲所奏免。” |
奉行故事 | 奉行:遵照辦理;故事:老規矩、老章程。按照老規矩辦事。 | 東漢 班固《漢書 魏相傳》:“相明《易經》,有師法,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以為古今異制,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td> |
奉令唯謹 | 奉:敬受;唯:助詞,只有;謹:謹慎。指遵守命令,不敢稍有違背。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有此種種考察,是以小仙奉令唯謹,不敢參差?!?/td> |
曲意承奉 | 曲意:違心。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奉承討好別人。 | 明·焦竑《玉堂叢語·方正》:“有曲意承奉者,未嘗喜,不見者,未嘗怒也?!?/td> |
等因奉此 | 舊時公文用語?!暗纫颉庇靡越Y束表示理由說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現多比喻例行公事;官樣文章。 | 鄒韜奮《抗戰以來·對保障人民權利的再呼吁》:“否則豈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紙公文在老爺們的桌上轉來轉去?” |
滅私奉公 | 滅:消滅。消滅私念,一心為公。 | 唐·元稹《崔倰授尚書戶部侍郎制》:“辟名用物者逃無所入,滅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
陽奉陰違 | 陽:表面;奉:奉行;遵守;陰:背后;暗里;違:違背。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背。 | 明 范景文《革大戶行召募疏》:“如有日與胥徒比,而陽奉陰違,名去實存者,斷以白簡隨其后?!?/td> |
奉揚仁風 | 奉揚:頌揚;仁風:施行仁政如同風行。舊時用作頌揚德政。 | 《晉書·袁宏傳》:“時閑皆集,安欲以卒迫試之,臨別執其手,顧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陸暣鹪唬骸m當奉揚仁風,慰此黎庶。’” |
嗇己奉公 | 嗇:節儉。自己節儉,盡力辦好公共的事業。 | |
奉為至寶 | 奉:信奉,敬奉;至寶:最珍貴的寶物。敬奉為最珍貴的寶物。 | 魯迅《墳·寡婦主義》:“‘正人君子’也常以這些流言作談資,擴勢力,自造的流言尚且奉為至寶,何況是真出于學校當局者之口的呢?!?/td> |
百般奉承 | 用各種方式來恭維討好人。 | 元 關漢卿《金線池》:“巴不得接著子弟,就是錢龍入門,百般奉承他,常怕一個留他不住,怎么剛剛三日,便要趕他出門?” |
奉公如法 | 奉行公事,遵守法令。 |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td> |
奉公克己 | 謂嚴以律己,一心為公。 | 《東觀漢記·周澤傳》:“[澤]為澠池令,奉公克己?!?/td> |
奉為楷模 | 對某些人或事尊崇信奉;并當做典范、榜樣??悍ㄊ?;模:模范、典范。奉佛夫敷。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聽說剛勇的拳師,決不再打那倒地的敵手,這實足使我們奉為楷模。” |
信受奉行 | 信:信仰;奉:執行。接受教誨,虔敬奉行。比喻堅信不移,奉行不悖。 | 《仁王經·末》:“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td> |
奉辭伐罪 | 謂奉嚴正之辭而討有罪。 | 《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狈?,一本作“罰”。 |
洗手奉職 | 洗手:使手干凈,比喻廉潔;奉職:擔任職務。比喻忠于職守,廉潔奉公。 | 唐·韓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建中四年,侍郎趙贊為度支使,薦公為監察御史,主饋給渭橋以東軍,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td> |
砥節奉公 | 磨礪名節,奉行公事。 | 《明史·周延傳》:“延顏面寒峭,砥節奉公。權臣用事,政以賄成,延未嘗有染?!薄睹魇贰ち翰膫鳌罚骸绊乒澥毓缫蝗?,帝眷亦甚厚。” |
奉命承教 | 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誨。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誨。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臣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td> |
奉如神明 | 象對待神靈那樣崇奉。形容對某人或某種事物極其尊重。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 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
奉頭鼠竄 | 奉:捧。抱著頭,象老鼠那樣驚慌逃跑。形容受到打擊后狼狽逃跑。 | 《漢書·蒯通傳》:“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與為刎頸之交,及爭張黡、陳釋之事,常山王奉頭鼠竄,以歸漢王?!?/td> |
奉申賀敬 | 送禮單上的套語,以表達敬賀之意。 |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若不得已,則割三頭兩省之土地,奉申賀敬,以換我幾個衙門?!?/td> |
奉為圭臬 | 尊崇信奉某些人;某些事物或言論;并且作為必須遵守的準則。圭:測日影的儀器。臬:圭上南北兩端的標桿。圭臬:比喻標準或法則。 | 清 錢泳《履園叢話》:“三公者,余俱嘗親灸,奉為圭臬,何敢妄生議論?!?/td> |
趨時奉勢 | 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同“趨時附勢”。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
曲意奉迎 | 見“曲意逢迎”。 |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雖曲意奉迎,動輒得咎,人咸不平。” |
赤心奉國 | 赤:火紅色,比喻真純;赤心:忠心。形容赤膽忠心,為國效力。 | 《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莫不赤心奉國,忠孝全身?!?/td> |
以一奉百 | 奉:供養。用一個人生產的物品供養一百個人。指生產的人少,消費的人多。 | 漢 王符《潛夫論 浮侈》:“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
守法奉公 | 守:遵守。遵守法令,奉行公事。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則要守法奉公理遮民,屏邪除佞進忠良?!?/td> |
奉如圭臬 | 圭:測日影器;臬:圭上南北兩端的標桿。指尊崇信奉某人或事物,并且作為自己的準則。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我治軍向來注重養廉養恥,‘揚善于公廳,歸過于私室’的明教奉如圭臬。” |
恕不奉陪 | 對不起,我不能陪伴你了。 | |
無可奉告 | 沒有什么可以告訴對方的。 | 朱自清《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其實是‘無可奉告’,比‘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語氣略覺輕些。” |
奉辭罰罪 | 奉:敬受;罰:處罰,懲罰。遵奉嚴正之辭討伐有罪者。 | 《尚書·大禹謨》:“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辈躺蚣瘋鳎骸胺畹壑o,罰苗之罪?!?/td> |
奉為圭璧 | 圭璧:玉器,指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尊重有價值的東西。 | 清·李慈銘《越縵堂詩話》中卷:“余之此言,天下作詩者,當字字奉為圭璧。” |
奉為神明 | 奉:信奉;神明:神靈的總稱。像對待神靈那樣崇奉。形容對某人或事物極其尊重。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2回:“此是僧尼誘人上門之語,而愚夫愚婦無知,莫不奉為神明。” |
潔己奉公 | 保持自身廉潔,一心奉行公事。 | 《宋書·林邑傳》:“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td> |
洗手奉公 | 見“洗手奉職”。 |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11卷:“宮闈日用之數,視前代不過什二三,而內務府堂郎中皆視為脂膏窟澤,相沿積習,幾無一洗手奉公之人?!?/td> |
趨炎奉勢 | 趨:奔走,投靠。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且說外面這些趨炎奉勢的朋友,先前賈宅有事都遠避不來,今兒賈政襲職,知圣眷尚好,大家都來賀喜?!?/td> |
奉令承教 | 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 | 戰國 樂毅《報燕惠王書》:“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
奉公正己 | 奉行公事嚴格地約束自己。 | 《魏書 高道穆傳》:“機方直之心,久而彌厲,奉公正己,為時所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