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徒托空言 | 白把希望寄托于空話。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合盤托出 | 指全部顯露或說出。 | 清 李光庭《鄉言解頤 地部 婚姻》:“鄙夫欣羨之眼,敗家婦不足之心,合盤托出。” |
指親托故 | 指為親戚,假托故舊。謂攀附有權勢的人。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指親托故廝還,趨時附勢故相干。” |
和盤托出 | 和:連同。(端東西時)連盤子全部拿出來。后比喻毫不隱瞞;全部說出。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飯罷,田氏將莊子所著《南華真經》及老子《道德》五千言,和盤托出獻與王孫。” |
托物連類 | 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托己意。見“托物引類”。 | 明·王煒《書胡立三先生詩稿后》:“詩之為用,共托物連類,足以寓人不能宣之意。” |
托于空言 | 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同“托之空言”。 | 元·黃溍《格庵先生趙公阡表》:“道之不行,托于空言,顯顯趙公,則既有聞。” |
攀親托熟 | 攀:牽挽。拉親戚關系,認作朋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他與那豬八戒當時尋到我的門前,講甚么攀親托熟之言。” |
一手托天 | 比喻無法辦到的事。 | |
放心托膽 | 形容毫無顧慮。 | 《何典》第七回:“趕茶娘只道師姑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當謹守清規;故放心托膽,打發女兒去。” |
漢武托孤 | 漢武:漢武帝;孤:遺孤。漢武帝把8歲的兒子托霍光輔佐。 | |
攀龍托鳳 | 攀:高攀,接近;托:依附。比喻巴結投靠有權勢聲望的人。 | 南朝·梁·鐘嶸《詩品·總論》:“次有攀龍托鳳,自致于屬車者,蓋將百計。” |
渲染烘托 | 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烘托:國畫的畫法,用襯托手法使事物鮮明。指用襯托和夸張的藝術手法,突出主題。 | |
托妻寄子 | 托:請托。將妻子兒女送到別人家寄養。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必是聞得老夫虛名,欲待托妻寄子。” |
托之空言 | 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 | 漢 趙岐《〈孟子〉題辭》:“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記 太史公自序》作“載之空言”。司馬貞索隱:“案:孔子之言見《春秋緯》,太史公引之以成說也。空言謂褒貶是非也。” |
烘托渲染 | 用襯托和夸張的藝術手法,突出主題。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3回:“自然還須加一番烘托渲染,才完得這一篇造因結果的文章。” |
托諸空言 | 指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同“托之空言”。 | 清·朱珪《<贅說>序》:“若方將試吏事,則由是以求之民物之情,利病之實,不徒托諸空言也。” |
托公行私 | 猶言假公濟私。假借公家的名義,謀取私人的利益。 | 唐·劉肅《大唐新語·極諫》:“而乃馮附城社,蔽虧日月,托公行私,交游群小。” |
負圖之托 | 托:委托。承受輔佐幼君的囑托。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章傳論》:“周章身非負圖之托,德乏萬夫之望。” |
造端托始 | 造:開始。指首先倡導 | 明·宋濂《題張如心初修譜敘后》:“吾惟盡造端托始之意,使后人可繼而已者是也。” |
托鳳攀龍 | 猶言攀龍附鳳。比喻依附帝王、權貴。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揚戲傳》:“宗計于朝,或異或同,敵以乘釁,家破人亡。乖道反德,托鳳攀龍。” |
托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明·王煒《慈竹堂記》:“夫奉親致養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
設言托意 | 托:寄托。用言語寄寓心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每日一人學中,四處各坐,卻八目勾留,或設言托意,或詠桑寓柳,遙以心照,卻外面自為避人眼目。” |
屬托不行 | 屬:通“囑”,托付。請托為其謀利,行不通。形容為官清正,大公無私。 | 西漢·劉向《說苑·政理》:“晏子對曰:‘前臣之治東阿也,屬托不行,貨賂不至。’” |
托孤寄命 | 托孤:以遺孤相托;寄命:以重要事情相托。臨終前將孤兒及重要事情相委托。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補遺》第七卷:“故逆知其可以托孤寄命,韓魏公之凝立,亦此類也。” |
沿門托缽 | 缽:和尚吃東西用的器具。原指僧徒化緣。比喻挨家乞討。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2回:“你若借了這事向親友各家不問交誼一概的沿門托缽搖尾乞憐起來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
假名托姓 | 冒充別人姓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3回:“俺哥哥不是這般的人,多有依草附木,假名托姓的在外頭胡做。” |
托足無門 | 托足:立足。指沒有落腳安身之處。 |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 |
互相推托 | 彼此之間互相推托,誰也不愿承擔責任。 |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齊之不收,反遺之以與金人用。” |
托物引類 | 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 宋 蘇軾《答黃魯直書》:“《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
啞子托夢 | 見“啞子做夢”。 | 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做了個啞子托夢,說不的這場板障。” |
六尺之托 | 托:委托。指受囑托撫育遺孤。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明帝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 |
全盤托出 | 連盤子也端出來了。比喻全都講出來,毫不保留。 | 元 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六:“今日特為你起模畫樣,和盤托出。” |
托缽沿門 | 缽:僧尼的食器。比喻挨家乞求施舍。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晝則托缽沿門,夜則棲身檐下,蓋不知幾經日矣。” |
托物感懷 | 假借事物抒發胸懷。 | 清·汪琬《說鈴》:“故能托物感懷,纏綿凄惻,若使饑寒切膚,亦未暇爾爾。” |
烘云托月 | 烘;渲染;托:襯托 。原指作畫時渲染云彩來襯托月亮。比喻不從正面描繪;而從側面點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嘆批:“而先寫張生者,所謂畫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
托物陳喻 | 借事物設喻。 | 元·楊載《詩法家教·諷諫》:“古人凡欲諷諫,多借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陳喻,以通其意。” |
展轉推托 | 展轉:同“輾轉”,循環反復;推托:借故推延。指一再拖延推辭。 | 明·瞿佑《剪燈新話·三山福地志》:“展轉推托,遂及半年。” |
托物寓興 | 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 《宣和畫譜·文同》:“凡于翰墨之間托物寓興,則見于水墨之戲。” |
托公報私 | 借公事報私怨。 | 東漢·班固《漢書·杜周傳》:“方進終不舉白,專作威福,阿黨所厚,排擠英俊,托公報私,橫厲無所畏忌。” |
謬托知己 | 謂假托為知心朋友。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2回:“有班謬托知己的朋友,天天在一塊打牌吃酒。” |
托驥之蠅 | 喻指追隨賢能之后而得以顯名的人。 | 《后漢書 隗器傳》:“帝報以手書曰:‘慕樂德義,思相結納……數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李賢注:“張敞書曰:‘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托騏驥之尾,乃騰千里之路。然無損于騏驥,得使蒼蠅絕群也,’見敞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