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披肝瀝膽 | 披:披露;瀝:滴下。露出肝臟;滴出膽汁。比喻真心對待;傾吐心里話。也形容十分忠誠。 | 唐 劉賁《應(yīng)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清披肝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
露膽披肝 | 披露肝膽。比喻待人坦誠之至。 | 唐·李遠《蟬蛻賦》:“擘肌分理,有謝于昔時;露膽披肝,請從于今日。” |
帶月披星 | 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則合帶月披星,誰著你停眠整宿?” |
披荊斬棘 | 披:撥開;斬:砍斷;荊、棘:叢生多刺的小灌木。撥開荊;砍掉棘。指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清除阻礙;艱苦奮斗。也指在前進道路上清除各種阻礙;克服各種困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guān)中。” |
披星戴月 | 身披星星,頭戴月亮。形容連夜奔波或早出晚歸,十分辛苦。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
瀝膽披肝 | 比喻開誠相見。也形容非常忠誠。 | 唐 黃滔《啟裴侍郎》:“沾巾墮睫,瀝膽披肝,不在他門,誓于死節(jié)。” |
披沙剖璞 | 披:分開。剖:剖開。璞:含有玉的石頭。從沙粒中區(qū)分出金子,從石頭里剖出美玉。比喻從許許多多人中間識別、挑選出所用的人才。 | 唐·劉禹錫《唐尚書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銘序》:“一入中禁考策詞,三在天官第章句,披沙剖璞,由我而顯者落落然居多。” |
披發(fā)纓冠 | 謂不及束發(fā)冠戴,只系纓于頸。比喻急于救援。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 | 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fā)纓冠而救之可也。” |
披肝瀝血 | 比喻竭盡忠誠。 | 唐·柳宗元《為南承嗣請從軍狀》:“披肝瀝血,昧死上陳。” |
披毛戴角 | 指牲畜。 | 宋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學(xué)人不負師機,還免披毛戴角也無?” |
披枷帶鎖 | 謂罪犯套上枷鎖等刑具。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見我披枷帶鎖赴法場餐刀去呵,[唱]枉將他氣殺也么哥,枉將他氣殺也么哥。告哥哥,臨危好與人行放便。” |
披羅戴翠 | 形容衣飾華麗。 | 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黑油油的頭發(fā),映著一副不施脂粉的黃瘦臉龐,若教他披羅戴翠,人家便要贊他清俊。” |
披古通今 | 披:翻閱。通:通曉。研究歷史,通曉古今。 | 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
逞怪披奇 | 炫耀奇異。 | 明·方孝孺《息耕亭記》:“尚修其辭,逞怪披奇,窮精備思,遐觀千載,竟亦何裨,此謂名勞。” |
瀝血披肝 | 見“瀝血叩心”。 | 清·陳瑞生《再生緣》第54回:“實指望盡心竭力,不負天恩,瀝血披肝,勤于王事。” |
披云霧睹青天 | 披:劈開。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冤屈得到申雪。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命子弟造之,曰:‘此人,人之水鏡也。見之披云霧睹青天。’” |
披瀝肝膽 | 見“披肝瀝膽”。 | 唐·權(quán)德輿《權(quán)載之文集·盧相公陳乞第五表》:“前后陳聞,披瀝肝膽,期切之至。” |
霧散云披 | 喻變化之快。 | 漢·蔡邕《釋誨》:“武夫奮略,戰(zhàn)士講銳,電駭風(fēng)馳,霧散云披。” |
披麻救火 | 披著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燒身,自招災(zāi)禍。 |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則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徹也不似那般人隨風(fēng)倒舵。” |
披裘帶索 | 形容衣著粗陋。 | 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帶索,往見孟嘗君,欲趨不能進。” |
戴月披星 | 身披星星,頭頂月亮。形容早出晚歸,辛勤勞動,或日夜趕路,旅途辛苦。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官人每不在家里快活,也這般披星戴月生受。” |
爛若披掌 | 形容對情況非常熟悉。 | 清·王晫《今世說·客止》:“與人言古今成敗,爛若披掌,聽者忘倦。” |
望風(fēng)披靡 | 草木隨風(fēng)倒伏。比喻軍隊毫無斗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交鋒就潰散了。披靡:草木隨風(fēng)倒伏。 |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應(yīng)風(fēng)披靡,吐芳揚烈。” |
所向披靡 | 風(fēng)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所向:指風(fēng)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 《梁書 蕭確傳》:“鐘山之役,確苦戰(zhàn),所向披靡,群虜憚之。” |
披發(fā)文身 |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fēng)俗。頭發(fā)披散,身刺花紋。 | 《禮記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披沙瀝金 | 沙里淘金。比喻從大量的事物中選取精華。 | |
披榛采蘭 | 披:拔開;榛:叢生的荊棘。撥開荊棘,采摘蘭草。比喻選拔人才。 | 《晉書 皇甫謐傳》:“陛下披榛采蘭,并收蒿艾,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遠。” |
爛若披錦 | 形容文辭華麗。 | 南朝 梁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xué)》:“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
握素披黃 | 猶言握鉛抱槧。素,白絹,古代用以書寫。黃,雌黃,古代用以校點書籍。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 |
披肝掛膽 | 形容對人對事極盡忠誠,毫無保留。 | 明·沈采《千金記·登拜》:“眾將官,當(dāng)職夢皇上之恩寵,領(lǐng)兵家之大權(quán),在我者披肝掛膽,在爾者并力同心。” |
披裘負薪 | 裘:皮毛衣服。穿著裘褐,背著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 | 東漢·王充《論衡·書虛》:“吾當(dāng)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 |
披紅戴花 | 披著綢,戴著紅花。表示喜慶或光榮。 | 二月河《雍正皇帝》第25回:“剎時間,鼓樂大作,樂聲中,兩個禮部來的筆帖式披紅戴花,抬出了幡龍金榜。” |
披發(fā)入山 | 謂離開俗世而隱居。 | 明·王世貞《綱鑒會纂·后漢紀(jì)》:“汝欲取蜀,吾當(dāng)披發(fā)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
披堅執(zhí)銳 | 披:穿戴;堅:指鎧甲;執(zhí):拿著;銳:指兵器。穿上堅固的鎧甲;拿起鋒利的武器。指全副武裝或身先士卒之意。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吾被堅執(zhí)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 |
披枷戴鎖 | 見“披枷帶鎖”。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2回:“正行時,忽見有十?dāng)?shù)個和尚,一個個披枷戴鎖,沿門乞化。” |
披瀝肝膈 | 同“披肝瀝膽”。 | 宋·范仲淹《除樞密副使召赴闕陳讓第三狀》:“故臣等披瀝肝膈,屢有奏述,且乞在任,以盡疲駑。” |
披襟解帶 | 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
披毛求瑕 | 見“披毛求疵”。 | 《北史·崔浩傳》:“是以妄張賊勢,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披露肝膽 | 謂竭誠相告或竭盡忠誠。 | 唐·陳子昂《安宗子科》:“披露肝膽,不知忌諱,實戰(zhàn)實惶。” |
披露腹心 | 披露:顯露,展示;腹心:真誠的心意。形容以真心示人。 | 《三國志 蜀志 法正傳》:“惟前后披露腹心,自從始初以至于終,實不藏情。” |
肝膽披瀝 | 猶言披肝瀝膽。比喻極盡忠誠。 | 湯增璧《崇俠論》:“食人之祿,不顧其患,非志士所忍出;當(dāng)其發(fā)難,則亦慷慨悲歌,顧盼生姿,自謂肝膽披瀝,不忘平生一諾。” |
披頭散發(fā) | 披:散開;一頭長發(fā)凌亂地披著。形容慌亂、狼狽或懶散。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那張三又挑唆閻婆去廳上披頭散發(fā)告道:‘宋江實是宋清隱藏在家,不令出官。’” |
披林?jǐn)X秀 | 猶言去粗存精。 | 唐·芮挺章《國秀集》序:“雖發(fā)詞遣句,未協(xié)風(fēng)騷,而披林?jǐn)X秀,揭厲良多。” |
披麻戴孝 |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里尋斗毆。” |
披肝糜胃 | 糜:爛。忠誠不貳,甘作任何犧牲。 | 《晉書·劉聰載記》:“臣等所以披肝糜胃,忘寢與食者也。” |
披星帶月 | 頂著星月奔走。形容早出晚歸或夜行。 | 唐·呂巖《七言絕句》:“擊劍夜深歸甚處,披星帶月折麒麟。” |
披沙揀金 | 撥開沙子;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挑選精華;也比喻工作繁忙。 | 唐 劉知幾《史通 直書》:“然則歷考前史,征諸直詞,雖古人糟粕,真?zhèn)蜗鄟y,而披沙揀金,有時獲寶。” |
披心相付 | 披心:披露真心;相付:給人家。形容真心待人。 | 《晉書·慕容垂載記》:“歃血斷金,披心相付。” |
披麻帶索 | 猶披麻帶孝。 | 元·高明《琵琶記·蔡公逼試》:“老賊!你年七八十歲,也不識做孝。披麻帶索便是孝。” |
披沙簡金 | 猶言排沙簡金。比喻從大量事物中挑選精華。 | 梁·鍾嶸《詩品》卷上:“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陸文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
披毛索黡 | 披:撥開;毛:毛發(fā);索:尋找;黡:黑痣。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 晉 葛洪《抱樸子 接疏》:“成天平地,豈肯稱薪而爨,數(shù)粒乃炊,并瑕棄璧,披毛索靨哉!” |
披毛索靨 | 比喻故意挑剔毛病。 | 《抱樸子·接疏》:“豈肯稱薪而爨,數(shù)粒乃炊,并瑕棄璧,披毛索靨哉?” |
露膽披誠 | 同“露膽披肝”。 | 《梁書·王僧孺?zhèn)鳌罚骸奥赌懪\,何能以酬屢顧。” |
目披手抄 | 披:翻閱。邊讀書邊抄錄。形容讀書刻苦認(rèn)真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序》:“終日明窗凈幾,目披手抄,誠心好之,遂忘其勞。” |
披麻帶孝 | 服重孝。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3回:“到三日,和尚打起磬子,道場誦經(jīng),挑出紙錢去。合家大小都披麻帶孝。” |
披霄決漢 | 沖出霄漢。 | 唐·柳宗元《行路難》詩:“披霄決漢出沆漭,瞥裂左右遺星辰。” |
披霜冒露 | 冒:沖。身披寒霜,頭頂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趕路。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6回:“說不盡那水宿風(fēng)餐,披霜冒露。” |
披發(fā)左衽 | 左衽:衣襟向左掩。頭發(fā)披散;前襟左開。指古代東方;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異族。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
披肝露膽 | 見“披露肝膽”。 | 《晉書·杜弢傳》:“吾得披肝露膽,沒身何恨!” |
披心瀝血 | 剖開心滴出血來。比喻竭盡忠誠。 | 《南史 袁昂傳》:“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披心瀝血,敢乞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