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素昧平生 | 一向不了解。指與某人從來不認識。素:從來;昧:不明白;不了解。 | 唐 段成式《劍俠傳 郭倫觀燈》:“素昧平生,忽蒙救護,脫妻子于危難,先生異人乎?” |
負恩昧良 | 昧:隱藏;良:良心。辜負恩情,泯滅良心。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 |
此中三昧 |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里面的奧妙之處。 | 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圣三昧。” |
謾天昧地 | 指無限制地隱瞞一切真實情況騙人。 | 金 馬鈺《滿庭芳 嘆世》詞:“鎮日謾天昧地,不顧神明。” |
昧旦晨興 | 昧旦:破曉。指天不亮就起來。形容勤勞或憂心忡忡。 | 《晉書 簡文帝紀》:“何嘗不昧旦晨興,夜分忘寢。” |
瞞天昧地 | 指瞞上欺下,沒有一句真話 | 元 無名氏《鬧銅臺》第一折:“我那日離山營,到銅城見倉官壞法胡行徑,專瞞天昧地不公平。” |
若明若昧 | 比喻對情況的了解或對問題的認識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 清 俞正燮《癸巳類稿 以畜寡人義》:“此等若明若昧之論,作記者無由知之。” |
暗昧之事 | 暗昧:昏暗。指見不得人的丑事。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2回:“龐吉你乃堂堂國戚,如何行此小人暗昧之事?” |
昧昧無聞 | 聞:出名。指無聲無息,無人知曉。 | 《剪燈余話·長安夜行錄》:“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不棄草昧 | 草昧:原始,未開化。不嫌棄蒙昧無知的人。用作謙詞。 | 《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
不揣冒昧 | 用于沒有慎重考慮就輕率行事的客氣話。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4回:“晚生還有一句話,不揣冒昧,合老世翁商議。” |
蒙昧無知 | 愚鈍糊涂;沒有知識;不通事理。 | 《晉書 阮種傳》:“臣誠蒙昧,所以為罪。” |
曖昧之情 | 行為不光明,內有不可告人的隱情。也指男女互相愛悅可能的私事。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3卷:“做知縣時,便能剖人間曖昧之情,斷天下狐疑之獄。” |
昧旦丕顯 | 昧旦:天色未亮時;丕顯:顯揚,光大。天不亮就起床,思考如何光大自己的德業。形容為證勤勞辛苦。 | 《尚書·太甲》:“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
游戲三昧 | 原為佛家語,意思是排除雜念,使心神平靜。也比喻事物的精義、決竅。后指用游戲的態度對待一切。 | 宋 陳巖肖《庚溪詩話》下卷:“東坡謫居齊安,時以文筆游戲三昧。” |
愚昧無知 | 非常愚笨;糊涂;又沒有知識。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自顧寡德,國人推尊,令襲大位,光父之業。愚昧無知,敢稀圣旨!” |
曖昧不明 | 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俠腸埋沒得曖昧不明,我安龍媒真真地愧悔無地!” |
拾金不昧 | 昧:隱瞞;金:原指金錢;現泛指錢物;拾到東西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 清 李綠園《歧路燈》:“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
得其三昧 |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 宋·蘇軾《又贈老謙》:“瀉湯舊得茶三昧。” |
瞞心昧己 | 昧:欺瞞。違背良心干壞事。 | 元 關漢卿《五侯宴》第一折:“我堪那無端的豪戶,瞞心昧己使心毒,他可便心狡狠,倒換過文書。” |
素昧生平 | 彼此一向不了解。指與某人從來不認識。同“素昧平生”。 | 《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時筱仁因彼此素昧生平,也樂得裝作不知,以免拖累。” |
禍來神昧 | 昧:昏昧。禍患來了,神志昏亂不清。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語有之:福至心靈,禍來神昧。” |
識昧高卑 | 識:見識;昧:昏暗。不懂得高下尊卑。 | 唐·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是知牤俗昏鄙,識昧高下,不可以磨極臨,而可以誠義感。” |
昧死以聞 | 昧:冒。聞:使聽到。冒著死罪來稟告您。表示謹慎惶恐。 | 《史記 趙世家》:“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昧死以聞!” |
昧己瞞心 | 指違背自己的良心干壞事。 |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他他他,忒很毒,敢敢敢,昧己滿心,將我圖。” |
寸心不昧 | 寸心:區區之心;昧:隱藏。指不昧良心。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將王法依,平將百姓欺,早難道寸心不昧。” |
不皦不昧 | 皦:清白、清晰;昧:糊涂。形容恍恍忽忽,難以捉摸。 | 春秋·楚·李耳《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
昧地謾天 | 比喻昧著良心隱瞞真實情況,用謊言欺騙他人。亦作“昧地瞞天”。 | 金侯善淵《酹江月》詞:“昧地謾天,多能已會,以巧翻為拙。” |
至誠無昧 | 昧:欺瞞。極為誠實,不存有欺瞞之心。 | 唐·賈曾《唐祭汾陰樂章·雍和》:“有豆孔碩,為羞既臧。至誠無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樂康。” |
兼弱攻昧 | 兼并弱國,討伐昏聵糊涂的君主。 | 《尚書 仲虺之誥》:“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
天造草昧 | ①謂天地之始,萬物草創于混沌蒙昧之中。②謂草創之時。 | 《周易·屯》:“天造草昧。” |
恕我冒昧 | 請原諒我的冒昧。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恕我冒昧,滿小姐,聽說在共軍之中你有位未婚夫。” |
愚昧落后 | 愚蠢而不明事理,跟不上形勢等。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成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
詩家三昧 | 作詩的訣竅。 | 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 |
夙興昧旦 | 黎明即起。形容勤奮。 | 《魏書·高祖紀》:“朕永鑒四方,求民不瘼,夙興昧旦,至于憂勤。” |
昧地瞞天 | 欺騙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或以謊言騙人。 | 明 無名氏《活拿蕭天佑》頭折:“你這般昧地瞞天,諂佞奸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