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兼容并蓄 | 同“兼收并蓄”。 | 明·方孝孺《復鄭好義書》:“所貴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見,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 |
俱收并蓄 | 不加區別,統統收納包容。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養精蓄銳 | 養:保養;精:精神;蓄:積蓄;銳:銳氣。保養精神;積蓄力量。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4回:“且待半年,養精蓄銳,劉表,孫權可一鼓而下也。” |
九年之蓄 | 九年的儲備。指國家平時有所積蓄,以備非常。 | 《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
兼收并蓄 | 兼收:多方面吸收;并蓄:一并保存。多方面吸收并保留下來。指吸收、招攏多方面的人才或事物。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蓄銳養威 | 蓄:積聚。積蓄銳氣,蓄養威力。 | 《周書·韋孝寬傳》:“今若更存遵養,且復相時,臣謂宜還崇鄰好,申其盟約,安人和眾,通商惠工,蓄銳養威,觀釁而動。” |
銜悲蓄恨 | 銜:含著。心里藏著悲痛和仇恨。 | 《樂府詩集·蔡琰<琴曲歌辭>》:“傷今感昔兮三拍成,銜悲蓄恨兮何時平!” |
蓄盈待竭 | 蓄:積蓄,儲藏;竭:干涸。積蓄部隊的銳氣,等待對方士氣低落時再出擊。 | 清·汪宗沂《衛公兵法·將務兵謀》:“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之持久。” |
養銳蓄威 | 見“養威蓄銳”。 | 《清史稿·洪承疇傳》:“我軍亦得養銳蓄威,居中制外。” |
養威蓄銳 | 培植威力,積蓄銳氣。 | 唐·于公異《李晟收復西京露布》:“養威蓄銳,真殄元兇。” |
富商蓄賈 | 同“富商大賈”。 | 《管子·輕重甲》:“故遷封食邑、富商蓄賈、積余藏羨跱蓄之家,此吾國之豪也。” |
蓄精養銳 | 猶養精蓄銳。 | 清昭槤《嘯亭雜錄 緬甸歸誠本末》:“正值煙瘴熾發,欽奉諭旨,軫念士卒,仡令停兵,蓄精養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