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飲鴆止渴 | 鴆: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誤的辦法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的后果。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霍諝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
長夜之飲 | 指通宵宴飲。 |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 |
飲水思源 | 喝水時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 北周 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某甲雖在黃梅隨眾,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師也。” |
茹毛飲血 | 茹:音如;吃。用來描寫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
簞食瓢飲 | 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一簞食物;一瓢湯水。指貧苦的生活。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不飲盜泉 | 比喻為人廉潔。 | 《尸子》:“(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
飲食男女 | 泛指人的本性。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 泛指自己經歷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魯迅《故事新編·序言》:“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 |
鯨吸牛飲 | 鯨吸:像鯨魚吸水一樣。如鯨吸百川,似牛飲池水。比喻放量狂飲。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四卷:“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
枕戈飲血 | 枕著武器,咽著血淚。形容極度悲憤,矢志報仇殺敵。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五:“賊氛未殄,主上焦勞,凡為臣子,皆當枕戈飲血,共憤同仇。” |
餐風飲露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明 王守仁《瘞旅文》:“餐風飲露,無爾饑兮。” |
甌飯瓢飲 | 甌:小盆。用小盆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窮苦的生活。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曾友于》:“汝父母皆不知,我豈惜甌飯瓢飲乎?” |
偃鼠飲河 | 比喻所需極有限。 | 《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沒衛飲羽 | 謂連箭的翎都射沒在物體中。極言射力之大。 | 漢·王充《論衡·儒增》:“儒書之言楚熊渠子、養由基、李廣射寢石,矢沒衛飲羽者,皆增之也。” |
飲恨吞聲 | 飲恨:強忍怨恨;吞聲:哭泣而不敢出聲。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莫不飲恨而吞聲。” |
飲冰茹檗 | 茹:吃;檗:俗稱黃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東西。比喻處境困苦,心情抑郁。也形容生活清苦。 | 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 |
歠菽飲水 | 喝豆粥飲白水。喻生活清苦。 | 漢·桓寬《鹽鐵論·孝養》:“歠菽飲水,足以致其敬。” |
飲食起居 | 指人的日常生活。 | 宋·歐陽修《祭杜祁公文》:“公為輔弼,飲食起居,如陋巷之士。” |
飲冰吞檗 | 見“飲冰食蘗”。 | 明·袁宗道《雜說》:“務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實知,臥薪嘗膽,飲冰吞檗。” |
一飲一啄 | 原指鳥類隨心飲食,后也指人的飲食。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
飲水知源 |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 宋·陳宗禮《廣州光孝寺大鑒禪師殿記》:“口誦心惟,向慕而依歸。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乎哉!” |
飯蔬飲水 | 《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 《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
吞聲飲氣 | 猶吞聲忍氣。 | 《北史·儒林傳下》:“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
飲氣吞聲 | 謂不喘氣,不做聲。形容憂懼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文》:“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志申讎怨。” |
飲水曲肱 | 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射石飲羽 | 飲:隱沒;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頭里,隱沒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發箭的力量極強。后也形容武藝高強。 | 《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飲羽,誠乎兕也。” |
餐松飲澗 | 食松實,飲澗水。指過隱居生活。 | 南朝 梁 沉約《善館碑》:“達人獨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飲澗之情,理難輕樹。” |
飲泉清節 | 《晉書·良吏傳·吳隱之》載:隆安中,吳為廣州刺史,經石門,“有水名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吳“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抵任后,吳“清操逾厲”。后遂以“飲泉清節”指廉正清白的節操。 | 《晉書·良吏傳·吳隱之》載:隆安中,吳為廣州刺史,經石門,“有水名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吳“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抵任后,吳“清操逾厲”。 |
鶉居鷇飲 | 同“鶉居鷇食”。 | 《隋書·薛道衡傳》:“鶉居鷇飲,不殊于羽族。” |
飲水啜菽 | 餓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
飲河滿腹 | 比喻人應知足,貪多無益。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痛飲黃龍府 | 痛飲:盡情地喝酒;黃龍:府名,金國的都城,在吉林農安縣。指攻克敵京,置酒高會以祝捷。后泛指為打垮敵人而開懷暢飲。 | 李大釗《口占一絕》詩:“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 |
黃龍痛飲 | 宋金交戰,岳飛曾說要直搗黃龍府,與人痛飲。后遂以“黃龍痛飲”指徹底擊敗敵人,歡慶勝利。 | 宋金交戰,岳飛曾說要直搗黃龍府,與人痛飲。龔振黃《青島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門學界,糾合學界同志,連絡全國人民,黃龍痛飲,岳武穆之是法;馬革裹尸,漢伏波之未死。” |
平原十日飲 | 平原:戰國時期趙國公子平原君;十日飲:連日的設宴招待。平原君為待客而舉辦的大規模酒宴。指朋友之間的歡宴。 |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傳》:“寡人聞君之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友,君幸過寡人,寡人愿與為十日飲。” |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 饑餓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 | 《孟子 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
飲冰內熱 |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 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 |
枕戈飲膽 | 見“枕戈嘗膽”。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孤以不德,天降之災,枕戈飲膽,扣心泣血。” |
餐霞飲瀣 | 餐食日霞,吸飲沆瀣。指超塵脫俗的仙家生活。 | 清 章學誠《文史通義 質性》:“屈原憂極,故有輕舉遠游、餐霞飲瀣之賦。” |
鑿飲耕食 | 指百姓樂業,天下太平。 | 漢 王充《論衡 感虛》:“堯時五十之民擊壤于涂,觀者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 |
牛不飲水強按頭 | 比喻強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飲水強按頭尚且不行,何況是婚姻大事。” |
吞聲飲恨 | 謂抱恨無言。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語出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如飲醍醐 | 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少卿妙論,令我聞之如飲醍醐。” |
飲水辨源 | 見“飲水知源”。 | 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而得體勢于《韓非子》、《呂覽》者尤深,徒以薄其為人,不欲形諸論說,然后世有識,飲水辨源,其可掩耶?” |
飲泣吞聲 | 泣:無聲的哭;吞聲:不敢出聲。不敢放聲大哭。 | 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二卷:“悵然慘,嬌魂怨,飲泣吞聲。” |
巖棲谷飲 | 見“巖棲谷隱”。 | 明·張居正《得道長生頌》:“故巖棲谷飲、絕粒噏精者,守形之士也。” |
飲犢上流 | 謂蔑視爵祿名位,風操高潔。語本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 |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 |
十日之飲 | 比喻朋友連日盡情歡聚。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寡人聞君之高義,愿與君為布衣之友,君幸過寡人,寡人愿與君為十日之飲。” |
飲膽嘗血 | 謂刻苦自勵。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苦心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也嘗膽也。” |
鼷鼠飲河 | 比喻欲望有限。 | 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
饑飡渴飲 | 見“饑餐渴飲”。 | |
暴飲暴食 | 又猛又急地大量吃喝,使身體失調。 | 王朔《我是你爸爸》:“長得單薄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即使從現在起就牛肉牛奶地暴飲暴食,換出一身牛力氣也得寒暑幾載。” |
沒金飲羽 | 謂射箭入石,箭鏃和箭桿后的雕翎全都隱沒不見。 | 《韓詩外傳》第六卷:“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為石。” |
飲冰茹蘗 | 見“飲冰食蘗”。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節婦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飲冰茹檗數十年。” |
飲冰食檗 | 喝冷水,吃苦味的東西。形容生活清苦,為人清白。 | 唐 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
疏食飲水 | 疏:粗疏。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儉樸。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飲冰食蘗 | 謂生活清苦,為人清白。亦作“飲冰茹檗”。 | 語出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詩之二:“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
饑餐渴飲 | 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 《京本通俗小說 碾玉觀音》:“離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迤里來到衢州。” |
沒石飲羽 |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 |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
餐霞飲液 | 指修煉長生不老之術。 | 明 袁宗道《李母壽序》:“吾固久知太夫人,不必餐霞飲液,而自翛然出弢帙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