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不治之癥 | 治不好的病、絕癥。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或無法改正的弊端、錯誤。 | 魯迅《偽自由書 電的利弊》:“說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臟及心,已成不治之癥,即釋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
對癥下藥 | 癥:病癥;下藥:用藥。醫生針對病人的病情開方用藥。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有效措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1卷:“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
洞見癥結 |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見癥結矣。” |
疑難雜癥 | 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 魯迅《二心集 風馬牛》:“然而那下面的一個名詞,卻不寫尚可,一寫倒成了疑難雜癥。” |
對癥發藥 | 針對病根下藥。比喻針對缺點錯誤采取相應辦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癥發藥呢!” |
癥結所在 | 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事情或問題的關鍵所在。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閻若璩》:“沈潛二十余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 |
對癥之藥 | 針對病根下的藥。比喻糾正缺點錯誤所用的相應辦法。 | 《三國志 魏志 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
對癥用藥 | 癥:病癥。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 | 宋·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節脈理百髖九竅五臟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論癥,對癥用藥,如指諸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