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擺老資格 | 擺出自己具有基于年長的聲譽或權威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這一點他自己說了,說是有點擺老資格。” |
論資排輩 | 論:根據;資:資歷;資格;輩:大小或前后順序。根據資歷深淺;輩分的大小決定級別、待遇的高低。 | 鄧小平《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考組織路線來保證》:“現在有些地方對選進領導班子的年輕人,還是論資排輩,發揮不了他們的作用。” |
資斧困竭 | 資斧:旅費,盤纏。指盤纏很少或已經用完。 | 《易經·旅》:“旅于處,得其資斧。” |
潤筆之資 | 為人作詩文書畫所得的報酬。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謂之潤筆之資;因文得錢,乃曰稽古之力。” |
天資雄厚 | 具有想象或發明的天生的能力。 | |
因敵取資 | 因:依,靠;資:財物,資用。從敵人方面取得資用、給養。 | 《北史 燕鳳傳》:“輕行速捷,因敵取資。” |
天資卓越 | 非常優秀的天資。 | |
自備資斧 | 資斧:旅費、盤纏。指自己準備旅費。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因為上頭提倡游學,所以他自告奮勇,情愿自備資斧,叫兒子出洋。” |
因敵為資 | 猶因敵取資。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張既傳》:“今軍無見糧,當因敵為資。” |
止循資序 | 止:只,僅;循:順著,引申為沿襲,依照;資序:論資排輩。指只靠資歷。 | 清·陳忱《續資治通鑒》第五卷:“若專引知識,則嫌于私;若止循資序,未必皆才。” |
資淺齒少 | 資:資歷。資歷淺,年紀輕。 | 宋·張孝祥《嚴守朱新仲》:“某贛愚不學,資淺齒少,而今茲除授,乃先眾俊,朝夕揣懼。” |
資藉豪富 | 資藉:家產。指家財產業極為富有。 | 《南史·到偽傳》:“偽資藉豪富,厚自奉養,供一身,一月十萬。” |
負薪之資 | 負薪:背柴,借指地位低微的人;資:資慧能力。指卑賤者的資質。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臣以負薪之資,拔于陪隸之中,奉職憲臺,擢授戎校。” |
霸王之資 | 資:憑借。爭霸稱王的資本。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事則民勤于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于弓矢,以蒞武事。此真霸王之資也。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
所費不資 | 不資:資財無法計算。靡費資財無數。 | 《元史·泰定帝紀一》:“壬申,御史臺臣言:‘廉訪司蒞軍,非世祖舊制,賈胡鬻寶,西僧修佛事,所費不資,於國無益,并宜除罷。” |
一資半級 | 猶一官半職。泛指官職。 | 唐 無名氏《玉泉子 裴晉公度》:“裴晉公度為門下侍郎,過吏部選人官,謂同過給事中曰:‘吾徒僥幸,至于此輩,優與一資半級,何足問也?’” |
資怨助禍 | 資:資助。助長怨恨,促使禍患到來。 | 西漢·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后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 |
資淺望輕 | 資:資歷。資歷淺,名望小。 | 宋·朱熹《乞追還待制職名奏狀》:“伏念臣自去歲誤蒙圣恩,擢置近列,使侍講筵,即以迂疏寡陋,資淺望輕,懇辭四五,而不獲命,遂已不敢復辭講職。” |
兼資文武 | 兼資:兼有。兼備有文才武略的人。指文武全才。 | 東漢·班固《漢書·朱云傳》:“平陵朱云,兼資文武,患正有智略。” |
居安資深 | 形容安心學習,造詣很深。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以資切磋 | 資:幫助;切磋:古代把獸骨、象牙磨制成器物。借以幫助共同研究。 | 《詩經·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文武兼資 | 兼:并。文才與武藝兼具于一身,能文能武。 | 唐·韓愈《舉馬楤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累更方鎮皆有功,若以代臣實為至當。” |
資深望重 | 資格老,聲望高。 | 宋·蘇軾《答試館職人啟》:“非獨使之業廣而材成,抑將待其資深而望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