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大公無私 | 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平正確;不偏袒任何一方。 | 清 龔自珍《論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
假公濟私 | 假:借;濟:補益;助。假借公家的名義來謀取個人利益。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他假公濟私,我怎肯和他干罷了也呵!”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別之也。” |
折臂三公 | 晉代的羊枯,曾墜馬折斷手臂,官至三公。指貴官墮馬。 |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
公才公望 | 才:才識;望:名望。才識名望可稱公輔的地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生公說法 | 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世稱生公。竺道生解說佛法,能使頑石點頭。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 《蓮社高賢傳》:“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點頭。” |
公子哥兒 | 指富貴人家只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見安公子那一番舉動,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艱難,人情利害的一個公子哥兒。” |
明公正氣 | 猶言正式;公開;堂堂正正。 | 曾樸《孽海花》第15回:“這會兒,鬼使神差,活該敗露!爽性明公正氣的把簪兒拿出手來。” |
黃公好謙 | 指人過分謙虛。 | 《尹文子·大道上》:“齊有黃公者,好謙卑。有二女,皆國色。” |
公平合理 | 指處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 毛澤東《三大運動的偉大勝利》:“只要美國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解決問題,不再如過去那樣用種種可恥的方法破壞和阻撓談判的進行,則朝鮮的停戰談判是可能成功的。” |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
黃公酒壚 | 壚:酒肆放置酒壇的土臺子,借指酒店,酒館。又見到了黃公開的那個酒館。比喻人見景物,而哀傷舊友,或作為傷逝憶舊之辭。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后車客:‘……,今日視雖近,邈若山河。’” |
克己奉公 |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以公事為重。指嚴格要求自己;一心為公。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
公諸同好 | 公:公開;諸:“之于”的合音;同好:愛好相同的人。拿出自己喜愛的東西同愛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賞。 | 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定仁義之度,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于名山,將以傳之于同好。” |
對簿公堂 | 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 比喻雙方爭執,各說自己有理。 | 朱自清《公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井水不犯河水。” |
涓滴歸公 | 涓滴: 小水點; 比喻極小或極少的東西。 非所應得的東西; 雖然極少極微; 都要繳公; 自己絕不侵占。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3回:“真正是涓滴歸公,一絲一毫不敢亂用。” |
開誠布公 | 開誠:敞開胸懷;表示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坦白無私、誠懇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見解。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舍己為公 | 為公共的利益而舍棄個人的利益。 | 方志敏《清貧》:“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 |
例行公事 | 按照貫例應處理的公事;比喻走形式。 | 清 吳趼人《痛史》第13回:“那一種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里還知道這是不應為而為之事?” |
公正無私 | 公道正直;沒有私心。 | 荀況《荀子 賦》:“公正無私,反見從橫。” |
毆公罵婆 | 毆:毆打。指潑婦毆打辱罵公婆。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9回:“偏他至不賢惠,毆公罵婆,打鄰毀舍,降漢子,比凡人不同。” |
直入公堂 | 比喻言行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 老舍《駱駝祥子》九:“可是,咱們就這么直入公堂的去說,還是不行。”又《四世同堂》七:“到這幾家去!別直入公堂的跟人家求事,明白嗎?要順口答應的探聽有什么路子可走!” |
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 | 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只得脫袍解帶,免冠徒跣,跪于門外。” |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 傳說晉朝和尚道生法師對著石頭講經,石頭都點頭了。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 晉·無名氏《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 |
公車上書 | 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干奏牘。” |
丁公鑿井 | 丁公:人名,春秋宋時丁某在自家鑿一井,從而節省一個人力,說“吾穿井得一人”,別人以為他從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語言之輾轉傳誤。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奉公守法 | 奉:奉行;遵守;公:公務。奉行公事;遵守國家規定的法令制度;不違法徇私。形容行為端莊、規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
花花公子 | 指服飾華麗、不務正業、整天吃喝玩樂的富家子弟。 | 清 翟灝《通俗編 卷一 俚語對句》:“好好先生,花花公子。” |
憂國奉公 | 心懷國家,努力做好工作。 | 《后漢書·祭遵傳》:“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乎。” |
葉公好龍 | 葉公:春秋時陳國的一個人;好:愛好。比喻表面上愛好某種事物;但并非真正地愛好它;甚至畏懼它。 | 西漢 劉向《新序 雜事》:“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 |
公公婆婆 | 公公與婆婆,丈夫的父親和母親。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咱們九個心里孝順,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說他好,這委屈向誰訴去?” |
愚公移山 | 比喻做事有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 《列子 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
公買公賣 | 公平合理地買賣。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7回:“大人做道員時,驛上草料豆子,公買公賣,絲毫不虧累民戶。” |
廉明公正 | 廉明:清廉,不貪污受賄。不貪污受賄,清明公正。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第十一卷:“以爾廉平公正,命長郡治。”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
夙夜在公 | 從早到晚,勤于公務。 | 《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
八公草木 | 將八公山的草木視為敵人。形容心情極為緊張和恐懼。 | 《晉書·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秉公無私 | 秉:掌握,主持。指做事公道不攙雜私念。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73回:“以明天地鬼神,秉公無私,但有報應輕重遠近之別耳。” |
木公金母 | 即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后用于祝壽,比喻慶壽之主人夫婦。 | 宋·張元干《瑞鶴仙·壽》詞:“對木公金母,子孫三世,婦姑為壽滿酌。” |
背公向私 | 指損公肥私,違法求利。 | 《宋書 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 |
損公肥私 | 損害公家的利益而使私人獲利。 | 《新華月報》1979年第1期:“在群眾中,有些人損公肥私,無理取鬧。” |
公是公非 | 公認的是非。 | 唐·劉禹錫《天論上》:“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 |
公子王孫 | 指王公貴族子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 |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游閑公子 | 指游手好閑的富家子弟。 | 《史記·貨殖列傳》:“游閑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 |
公私兩便 | 對公家私人都便利。 | 《晉書·阮種傳》:“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損益,使公私兩濟者,委曲陳之。” |
割臂盟公 |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原指春秋戰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
廉潔奉公 | 廉潔:清白;奉公:奉行公事。指人不貪污;不受賄;一心為公。 | 孫力《都市風流》第12章:“你廉潔奉公,不就是個大公務員嗎?” |
袞袞諸公 | 袞袞:連續不斷;引申為眾多。眾多身居要職的官僚。 | 唐 杜甫《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
奉公不阿 | 奉行公事而不去迎合別人。 | 《東觀漢記·李恂》:“恂奉公不阿,為憲所奏免。” |
賄賂公行 | 賄賂:因請托而私贈財物;公行:公開做。指公開行賄受賂。 | 《陳書 皇后傳 后主張貴妃》:“內外勾結,轉相引進,賄賂公行,賞罰無常。” |
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 形容錢能通神,不管辦什么事,都必須用金錢打點賄賂才能辦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憑你世間稀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那一件做不出來。” |
公之于眾 | 公:公開;之:代指事物的內容;于:向;眾:大眾。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68回:“曾向玉帝上過條陳,擬把電力公之于眾,要使人間負有執法權者,皆可利用吾電,以懲治惡人。” |
天下為公 | 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當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國家的一切都屬于人民。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急公好義 | 急:急于;公:公眾;好:喜好;義:義舉。熱心公益;見義勇為。 | 清 錢謙益《錢牧齋尺牘》:“使急公好義者信從,而吝嗇顧錢者不得不聽。” |
夏五郭公 | 《春秋》一書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記事。比喻文字脫漏。 |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于曹。無冰。夏五。”《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赤歸于曹。郭公。” |
張公吃酒李公醉 | 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 | 唐 張鷟《朝野僉載》第一卷:“天后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