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誹謗之木 | 誹謗:引以為諫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 | 《史記 孝文本紀(jì)》:“古之治天下,朝有進(jìn)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者而來諫者。” |
止謗莫如自修 |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zé)。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昶傳》:“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寡孕乓印!?/td> |
心謗腹非 | 口里不說,心里譴責(zé)。指暗地里反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td> |
止謗莫若自修 |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zé)。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td> |
諫尸謗屠 | 向尸體勸諫,向屠伯指責(zé)殺牲的過失。比喻勸諫無濟(jì)于事。 | 唐 柳宗元《天對》:“幽禍挐以夸,憚褒以漁。淫嗜筏殺,諫尸謗屠?!?/td> |
腹非心謗 | 心懷不滿,暗中發(fā)泄。 | |
腹誹心謗 | 心懷不滿,暗中發(fā)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td> |
使性謗氣 | 亦作“使性傍氣”。亦作“使性摜氣”。發(fā)脾氣;撒氣。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這玉簪又氣不憤,使性謗氣,牽家打伙,在廚房內(nèi)打小鸞,罵蘭香?!?/td> |
薏苡蒙謗 | 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同“薏苡之謗”。 | 《明史 項忠傳》:“昔馬援薏苡蒙謗,鄧艾檻車被征?!?/td> |
造謗生事 | 謗:誹謗。假造誹謗他人的言語以挑起事端。 | 《清史稿·王恕傳》:“若告貸銀米以給口食,則必計其能還而后之,狡黯之流遂謂官有偏私,不免造謗生事。” |
飛謀釣謗 | 亦作“飛謀薦謗”。以流言蜚語陰相攻訐。 |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二寇患公居間,為己不利……則飛謀釣謗,以間染我?!?/td> |
飛謀薦謗 | 見“飛謀釣謗”。 | 清·曾國藩《畢君殉難碑記》:“忌君者日以次骨飛謀薦謗,迭相污染?!?/td> |
薏苡之謗 | 比喻被人誣蔑,蒙受冤屈。 | 《舊唐書 王珪杜正倫等傳論》:“正倫以能文被舉,以直道見委,參典機(jī)密,出入兩宮,斯謂得時。然被承乾金帶之譏,孰與夫薏苡之謗,士大夫慎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