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披荊斬棘 | 披:撥開;斬:砍斷;荊、棘:叢生多刺的小灌木。撥開荊;砍掉棘。指在創(chuàng)業(yè)階段清除阻礙;艱苦奮斗。也指在前進(jìn)道路上清除各種阻礙;克服各種困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guān)中。” |
藪中荊曲 | 比喻品質(zhì)不好的人,處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會變得更壞。 | |
荊榛滿目 | 荊榛:帶刺的叢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荊榛。形容遭遇變故后到處都是荒涼的景象。也比喻處境困難,障礙重重。 | 《舊五代史·盧文進(jìn)傳》:“文進(jìn)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
地棘天荊 | 謂到處布滿荊棘。比喻環(huán)境惡劣。 | 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quán)寄水云邨。” |
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 彈:用手指撥弄。三天不彈琴,手就像長滿荊棘那樣不靈活。比喻技藝不經(jīng)常練習(xí),就會生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6回:“這果真是‘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
布裙荊釵 | 荊:灌木名;釵:婦女的首飾。粗布做的裙,荊條做的釵。形容貧家女子服飾儉樸。 | 宋 周煇《清波雜志 陶穀》:“有善謀者,選籍中艷麗,詐為驛卒孀女,布裙荊釵,日擁彗于庭。” |
班荊道故 | 班:鋪開;道:敘說。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wù)f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wù)剟e后的情況。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與食,而言復(fù)故。”杜預(yù)注:“班:布也。” |
舉動荊棘 | 一舉一動,就象在刺樹林里一樣,比喻不能隨意,事事都遭威脅。 | |
荊筆楊板 | 荊:晉惠帝時權(quán)臣楚王司馬瑋;楊:晉惠帝時權(quán)臣楊駿;板:詔書。形容權(quán)臣專權(quán)用事。 | 《晉書·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荊筆楊板行詔書。” |
荊天棘地 | 荊、棘:帶刺的灌木。天地間到處是荊棘。比喻處境艱險;障礙重重。 | 清 壯者《掃迷帚》:“一事不能做,寸步不能行,荊天刺地,生氣索然。” |
荊棘銅駝 | 銅駝:銅制的駱駝,古代置于宮門外。形容國土淪陷后殘破的景象。 | 《晉書 索靖傳》:“靖有先識遠(yuǎn)量,知天下將亂,指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
荊棘載途 |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dá)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
蝸舍荊扉 | 象蝸牛殼似的房子,用荊條編的門戶。形容極簡陋狹小的房屋。扉:門戶。 | |
班荊道舊 | 指朋友相遇于途,鋪荊坐地,共敘情懷。后泛指朋友相遇,共敘離情。亦作“班荊道故”。 | 典出《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fù)故。”杜預(yù)注:“班,布也。布荊坐地,共議歸楚,事朋友世親。” |
釵荊裙布 | 荊枝作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樸素。 | 西漢 劉向《列女傳》:“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 |
荊人涉澭 | 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后用以諷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據(jù)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 《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
荊釵布裙 | 釵;婦女別在發(fā)髻上的飾物。荊條當(dāng)作釵;粗布做成裙。形容婦女樸素的服飾。多指貧家婦女的裝束。 | 晉 皇甫謐《列女傳》:“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 |
荊棘塞途 |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 魯迅《華蓋集 導(dǎo)師》:“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dǎo)師!” |
棘地荊天 | 到處是荊棘。形容變亂后的殘破景象或困難重重的處境。 | 清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千年遼鶴,望人民城郭以愴神;何處銅駝,向棘地荊天而長涕。” |
荊山之玉 | 荊山:山名,此山產(chǎn)寶玉,據(jù)傳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 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
劈荊斬棘 | ①砍伐荊棘。②喻掃除前進(jìn)中的困難和障礙。 | 賀敬之《西去列車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燈光下:好像舉起南泥灣劈荊斬棘的镢頭?” |
滿目荊榛 | 荊:荊條,灌木。榛:樹叢。滿眼看見的都是荊條和樹叢。形容十分荒涼蕭條的環(huán)境。 | 《舊五代史·唐書·張全義傳》:“蔡賊、孫儒、諸葛爽爭據(jù)洛陽,迭相攻伐,七八年間,都城灰燼,滿目荊榛。” |
銅駝荊棘 | 銅駝:銅制的駱駝,古代置于宮門外。形容國土淪陷后殘破的景象。 | 《晉書 索靖傳》:“靖有先識遠(yuǎn)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
荊棘滿途 | 荊棘遍地。喻世道艱難。 | 元·任昱《上小樓·隱居》:“荊棘滿途,蓬萊閑住,諸葛茅廬。” |
負(fù)荊請罪 | 負(fù):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1硎局鲃酉蛉苏J(rèn)錯賠罪;請求責(zé)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裙布釵荊 | 釵:婦女的發(fā)飾;荊:灌木名。荊枝為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簡陋寒素。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裙布釵荊,任是村妝希罕。” |
負(fù)荊謝罪 | 見“負(fù)荊請罪”。 | 金·馬鈺《滿庭芳·謝咸陽王法師》詞:“追悔無由,不免放效廉頗。專專負(fù)荊謝罪,望吾師、痛撻則個。” |
天荊地棘 | 天地間布滿荊棘,喻世途或處境艱難。 | 明·劉永錫《行路難》詩:“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荊地棘行路難。” |
隋珠荊璧 | 即隋珠和璧。 | 漢·荀悅《漢紀(jì)·武帝紀(jì)》:“立神明通天之臺,造甲乙之帳,絡(luò)以隋珠荊璧。” |
裙布荊釵 | 以布作裙,以荊代釵。比喻貧困。同“釵荊裙布”。 | 元 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九出:“[旦]自古道:人有貴賤,不可概論。夫人是香閨繡閣之名姝,奴家是裙布荊釵之貧婦。” |
荊棘叢生 | 荊棘:荊條蒺藜;叢:聚集成堆。荊蔓蒺藜成群地生長出來。比喻前進(jìn)道路阻礙很大,困難極多。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8回:“此時家難未靖,荊棘叢生,一經(jīng)還鄉(xiāng),存亡莫保,臣稍知利害,豈肯自投羅網(wǎng)。” |
識荊恨晚 | 遺憾自己與某人特別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識太晚了。 | |
荊衡杞梓 | 荊:荊山;衡:衡山;杞梓:兩種好木材,比喻優(yōu)秀的人才。比喻南方的優(yōu)秀人才。 | 《晉書·陸機(jī)陸云傳論》:“觀夫陸機(jī)、陸云,實(shí)荊衡之杞梓,挺珪璋之秀實(shí),馳英華于早年。” |
荊釵布襖 | 荊:灌木名;釵:婦女的發(fā)飾。荊枝為釵,粗布為衣。形容婦女裝束簡陋寒素。 | 元·汪元享《朝天子·歸田》曲:“妻從儉荊釵布襖,子甘貧陋巷簞瓢。” |
被苫蒙荊 | 被:披;苫:用草做成的墊;蒙:冒著。披著草苫子,頂著用荊棘編的器物。形容受盡艱辛,吃盡勞苦。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乃吾祖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 |
穿荊度棘 | 穿:穿越;度:通“渡”,越過。穿越荊棘叢生的地帶。形容旅途艱辛。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4回:“原來那孫大圣與八戒、沙僧,牽著馬,挑著擔(dān),一夜不曾住腳,穿荊度棘,東尋西找。” |
肉袒負(fù)荊 | 肉袒:光著身子;負(fù)荊:背負(fù)荊條。赤裸上身,背著荊條請罪,愿受責(zé)罰。 |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隨珠荊玉 | 同“隨珠和璧”。 | 清·姚鼐《過程魚門墓下作》詩:“隨珠荊玉奇士,金匱名山見異書。” |
荊釵裙布 | 荊:灌木名;釵:婦女的發(fā)飾。荊枝為釵,粗布為裙。形容婦女裝束簡陋寒素。 | 明·范受益《尋親記·剖面》:“荊釵裙布,還有甚嬌嬈?” |
斬荊披棘 | 同“披荊斬棘”。 | 清·陳天華《論中國宜改創(chuàng)民主政體》:“吾民族以不撓不屈之氣概,與外族戰(zhàn),與吐蕃戰(zhàn),與寒暑戰(zhàn),卒能斬荊披棘,蕃育子孫至數(shù)百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