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男女授受不親 | 授:給予;受:接受;親:親自接觸。封建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量能授官 | 根據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適當官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今陛下躬行大孝,鑒三王,建周道,兼文武,厲賢予祿,量能授官。” |
臨危授命 | 面對危急時勇于獻出生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面授機宜 | 面:當面;授:教;傳授;機宜:適應時機的對策、辦法。當面教給應采取的機密的對策或措施。 | 宋 蘇軾《與孫子思七首》:“書四紙,并藥方馳上方,須面授其秘也。” |
見危授命 | 在危急關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私相授受 | 指不是公開的給予和接受。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交與你執著,才有個憑據,你才放心。那有我兩個人私相授受的呢?” |
色授魂與 | 色:神色;授、與:給予。形容彼此用眉目傳情,心意投合。 |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李善注引張揖曰:“彼色來授,我魂往與接也。” |
授受不親 |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
口傳心授 | 心授:不立文字;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通過口頭講述和心中悟解來傳授。 | 明 解縉《春雨雜述 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
因任授官 | 根據才能授予官職。 | 《韓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 |
私相傳授 | 私:不公開。私下傳授本領。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8回:“他恐鄰國再把音韻學去,更難出人頭地,因此禁止國人,毋許私相傳授。” |
授人以柄 | 把劍柄交給別人。比喻將權力交給別人或讓人抓住缺點、失誤,使自己被動。 | 東漢 班固《漢書 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
傳道授業 | 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 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敬授民時 | 見“敬授人時”。 | 南朝·梁·梁元帝《慶東耕啟》:“伏惟陛下,敬授民時,造幄籍圃。” |
心計手授 | 計:計算,籌劃;授:傳授。精心籌劃,親手傳授。 | 金·元好問《鄧州新倉記》:“度材于山,賦庸于兵,心計手授,百堵皆作。” |
形輸色授 | 謂以舉止、神態傳遞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悅。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無題詩》:“一日見某部某郎,不覺傾倒,形輸色授,頗難自持。” |
指畫口授 | 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 清·查繼佐《罪惟錄·徐光啟傳》:“蓋四十年耳治目營,指畫口授惟此,他無及也。” |
授職惟賢 | 授:任命。授予職位只限有才德的人。 | 唐·薛登《請選舉擇賢才疏》:“晉、宋之后,只重門資,為獎人求官之風,乘授職惟賢之義。” |
授業解惑 | 授:教,傳授。惑:疑難。傳授學業,解除疑難。 | 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敬授人時 | 亦作“敬授民時”。《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蔡沉集傳:“人時,謂耕獲之候”。《史記·五帝本紀》引作“敬授民時”。謂將歷法付予百姓,使知時令變化,不誤農時。后以“敬授人時”指頒布歷書。 | 《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蔡沉集傳:“人時,謂耕獲之候”。《史記·五帝本紀》引作“敬授民時”。 |
沿才授職 | 沿:順著,按照;授:任命。按照人的才能授以相稱的職務。 | |
授柄于人 | 猶言授人以柄。 | 清·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庶數年之后,可以自造自修,不至授柄于人。” |
授人口實 | 留給別人以話柄。 | 王闿運《致丁親家書》:“比年頻致物論,四督失官,授人口實,寵反為辱。” |
禮不親授 | 授:給予。古代認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相授受。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董祀妻傳》:“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 |
應天授命 | 順應天意,承受天命。 | 唐·韋絢《嘉話錄》:“乃知圣人應天授命,享國年深,豈是徒然!” |
天授地設 | 謂天然形成。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25卷:“凡登覽而惝恍、俯瞰而峭絕,天授地設,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陽獨有此園爾。” |
授手援溺 | 授手:伸手;溺:淹沒。伸手去救落水的人。比喻救援苦難的人。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
賜茅授土 | 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一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