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眼淚洗面 | 淚流得很多,沖洗著臉面。形容非常悲傷,淚流不止。 | 宋·陸游《避暑漫抄》:“又韓玉汝家,有李國主歸朝后與金陵舊宮人書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td> |
殺人不眨眼 | 本來是禪宗用語。殺人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嗜殺成性;極端的暴虐兇殘。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1卷:“汝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 |
眼空一世 | 整個時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腹飽萬言,眼空一世。”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
安眉帶眼 | 長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樣是一個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直須要我開口說?!?/td> |
淚眼愁眉 | 帶淚的眼,發愁的眉。形容極為痛苦哀傷的樣子。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td> |
一板一眼 | 板;眼: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比喻做事有條理;合規矩;不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靈活變動。 |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九章:“望著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說?!?/td> |
肉眼惠眉 | 比喻見識淺陋。 | |
眉開眼笑 | 眉頭舒展;眼含笑意。形容十分高興的樣子。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0回:“大盜一面看著,只喜的眉開眼笑?!?/td> |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td> |
小心眼兒 | 指氣量狹小,或指有小心計。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47回:“我知道你只是貪懶,那有這些小心眼兒?!?/td> |
手眼通天 | 比喻辦法多,手段高明。 | 老舍《四世同堂》:“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td> |
哭眼擦淚 | 哭著訴說或控訴,形容哭哭啼啼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再說大喜的事,這么哭眼擦淚的,是為什么呢?” |
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滯,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0回:“偏偏那日人來的多,里頭的人都死眉瞪眼的。鳳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會子?!?/td> |
鱷魚眼淚 | 鱷魚:一種生性兇殘,捕食人、畜的爬行動物。傳說鱷魚在吞食人畜時,邊吃邊流眼淚。比喻惡人的假慈悲。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14章:“‘她也是他們一伙的,別以為她會哭,哭的多傷心呀,’她想,‘那不過是鱷魚的眼淚罷了!’” |
肉眼愚眉 | 比喻見識淺陋。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暢道天理難欺,人心怎昧,則他這肉眼愚眉,把一個黑旋風爹爹敢來也認不得。” |
觀眉說眼 | 指看人家臉色。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2回:“這丫頭繡春,我教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省的觀眉說眼在這屋里,教人罵沒主子的奴才。” |
目知眼見 | 親眼所見。形容熟悉了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放著恁般目知眼見的倒不嫁,難道到在那些酒包飯袋里去搜覓?” |
眼花繚亂 | 繚亂:紛亂。眼睛看見復雜紛繁的事物而發花、迷亂。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則著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 |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 眼紅:激怒的樣子。仇敵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 賴傳珠《模范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td> |
禍在眼前 | 災禍就在眼前。指災禍馬上要發生 | |
大開眼界 | 開:擴展;眼界:眼睛看到的范圍。開闊視野;大長見識。 | 唐 李濬《松窗雜錄 楚兒》:“光業馬上取筆答之曰:‘大開眼界莫言冤’?!?/td> |
吹胡子瞪眼 | 形容很生氣的樣子。 | 劉紹棠《漁火》第一章三:“這個挨了罵的司務長惱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橋上張牙舞爪。” |
肉眼凡夫 | 肉眼:佛經中說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塵世平常的人。 | 元 范子安《竹葉舟》第一折:“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td> |
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F也比喻一無所見。 |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td> |
眼穿心死 | 眼穿:望眼欲穿;心死:心如死灰。眼睛望穿,心也死了。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極度失望。 | 唐 杜甫《喜達行在所三首》詩:“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td> |
開闊眼界 | 指對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狹隘的范圍內,眼光要放寬。 | |
眉來眼去 | 形容以眉目傳情。多用于男女情愛。也比喻壞人之間勾勾搭搭。 | 宋 辛棄疾《滿江紅 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td> |
眼去眉來 | 形容用眉眼傳情。多指不正當地勾搭。 |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說與你個聰明的奶奶,送春情是這眼去眉來?!?/td> |
反眼不識 | 翻臉不認人。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td> |
云心鶴眼 | 比喻高遠的處世態度。 | 唐·白居易《酬楊八》詩:“君以曠懷宜靜境,我因蹇步稱閑官。閉門足病非高士,勞作云心鶴眼看?!?/td> |
貴人眼高 | 貴人:地位顯貴的人;眼高:藐視一切。指地位高貴的人瞧不起他人。 | 魯迅《故鄉》:“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
眼空四海 |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見。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隨人腳跟走乎?” |
獨具慧眼 | 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能作出精細判斷。 | 豐子愷《談自己的畫》:“只有孩子們保住天真,獨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賞者?!?/td> |
合眼摸象 | 閉著眼睛摸象。比喻盲目行事。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上》:“山谷云:‘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后來學詩者,雖時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隨所觸體得一處?!?/td> |
鼻青眼紫 | 鼻子發青,眼圈發紫。形容臉部傷勢嚴重。 | 張石山《甜苣兒》:“果然,沒隔幾天,場里打麥子的時候,四黑牛找個碴兒,劈頭蓋腦地把甜苣兒打個鼻青眼紫?!?/td> |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 大處:事物的主要部分;著眼:觀察。既要從長遠觀點去考慮問題,也要從具體事情去做。 | 李欣《潛移默化》:“移風易俗,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任務,必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td> |
直眉瞪眼 | 形容發脾氣或發呆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連司棋也都氣了個直眉瞪眼?!?/td> |
兩眼一抹黑 | 瞎眼。比喻對周圍情況一無所知。 | 王朔《一點正經沒有》:“兩眼一抹黑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文學本體上倒騰先謂語后主語光動詞沒名詞一百多句不點標點看暈一個算一個!” |
鋪眉苫眼 | 裝模作樣。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一個個鋪眉苫眼,妝些像態。” |
橫挑鼻子豎挑眼 | 比喻百般挑剔。 | 老舍《龍須溝》第三幕:“他橫挑鼻子豎挑眼,倒好像他立下汗馬功勞,得由我跪接跪送才對?!?/td> |
耳聾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td> |
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td> |
望眼將穿 | 見“望眼欲穿”。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妻父母望眼將穿,既蒙壯士厚恩完聚,得早還家為幸?!?/td> |
眼明心亮 |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問題敏銳,能辨別是非。 | |
眼笑眉飛 | 形容極度高興。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只樂得他手舞足蹈,眼笑眉飛。褚一官等在旁看了,也自歡喜。” |
眼里揉不下沙子 | 比喻對壞人壞事不能容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奶奶寬洪大量,我卻眼里揉不下沙子去。” |
別具慧眼 | 慧:聰明;有才智。具有獨到眼光;高明的見解。 | 宋 葉寘《愛日齋叢鈔》:“(楊萬里)又有《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td> |
耳聞眼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 元 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耳聞眼睹,非止一端,因而憂悶成疾?!?/td> |
開眉展眼 | 高興愉快的樣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若是有識我們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夠受用得一日,便死了開眉展眼?!?/td> |
賊眉鼠眼 |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 老舍《趙子曰》:“‘你沒看見李景純嗎?’武端賊眉鼠眼的問:‘他來,她就不能來!’” |
眉花眼笑 | 形容非常高興、興奮的樣子。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td> |
吹胡子瞪眼睛 | 形容生氣、發怒的樣子。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00回:“隨州的差役到他家催錢糧,也照著催別的百姓那么一樣,下來咧,吹胡子瞪眼睛的?!?/td> |
擦亮眼睛 | 保持高度的警覺,不被蒙騙。 | 浩然《艷陽天》第42章:“他要大家擦亮眼睛,看清方向,穩住心思,不要被一時風吹草動迷糊住。” |
眼高手低 | 眼高:眼界高;手低:指辦事能力低。形容要求的標準高;但實際工作能力低。 | 清 陳確《與吳仲木書》:“譬操觚家一味研窮休理,不輕下筆,終是眼高手生,鮮能入彀?!?/td> |
佛眼佛心 | 比喻善意看待別人。 | 孫梨《白洋淀紀事·光榮》:“你還是佛眼佛心,把人全當成好人?!?/td> |
鼻青眼烏 | 鼻子發青,眼圈發黑。形容臉部傷勢嚴重。 | 古華《水酒灣紀事》:“若不趁早回頭……肯定有跌大跤子、鼻青眼烏的時侯。” |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td> |
醉眼朦朧 | 朦朧:模糊不清。形容醉后兩眼模糊不清的樣子。 | 宋·蘇軾《杜介送魚》:“醉眼朦朧覓歸路,松江煙雨晚疏疏?!?/td> |
眼中釘,肉中刺 | 眼睛里面的疔瘡,肌肉中的刺。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討厭的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2回:“我們娘兒倆今兒一齊死給他看!替他拔去眼中釘,肉中刺,好等他們來過現成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