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短褐不全 | 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還破舊不完整。形容生活貧苦。 |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藜羹不厭,短褐不全,庸非貧賤乎?” |
褐衣蔬食 |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飯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困苦。 | 《史記·游俠列傳》:“故季次、原憲終年空室蓬戶,褐衣蔬食。” |
短褐穿結 | 短褐:粗布短衣;穿:破;結:打結。形容衣衫襤褸。 |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
裋褐不完 | 裋褐:古代仆役所穿的短衣。粗布短衣還破舊不完整。形容生活貧苦。 | 東漢·班固《漢書·貢禹傳》:“妻子糠豆不贍,裋褐不完。” |
短褐不完 | 短褐:粗布短衣,古代貧賤者或僮豎之服;完:完整。粗布短衣還破舊不完整。形容生活貧苦,衣衫破爛。 | 《韓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 |
褐衣不完 | 褐:粗布衣服。連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后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穀,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
被褐懷珠 |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寶珠。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
被褐懷玉 | 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 先秦 李耳《老子》第70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河上公注:“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懷,不以示人也。” |
剪發被褐 | 見“剪發披緇”。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
被褐藏輝 | 被:通“披”,散開;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懷中藏著寶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 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一折:“且沉山虀影,被褐藏輝。” |
缊褐瓢簞 | 缊:舊棉花,亂麻。褐:粗布衣服。瓢:飲水用具。簞:盛飯的竹器。身上穿粗布衣服。飲食用的是瓢、簞。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 晉·陶潛《祭從弟敬遠文》:“冬無缊褐,夏渴瓢簞。” |
剪發披褐 | 剪發:剪掉頭發,指削發為僧;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比喻剪發為僧。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
被褐懷寶 | 被:通“披”,散開;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懷中藏著寶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郎顗傳》:“臣伏見光祿大夫江夏黃瓊,耽道樂術,清亮自然,被褐懷寶,含味經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