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一沐三握發 | 沐:洗頭。洗一次頭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 | 漢·王充《論衡·書解》:“周公一沐三握發,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懷觚握槧 | 見“懷鉛提槧”。 | 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海內之士,懷觚握槧之倫,介景者鏘軍,祝延者漎萃。” |
吐哺握發 | 哺:口呂咀嚼著的食物。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發握在手中。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吾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
握霧拏云 | 駕馭云霧。意謂善于掌握戎機。 | 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一折:“這其間多虧了張子房說地談天口,韓元帥握霧拏云手。” |
握瑜懷玉 | 瑜:美玉。懷藏有美玉。比喻富有文學才能。 | 《南史·劉虬傳》:“是以握瑜懷玉之士,瞻鄭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閩鄉而嘆息。” |
拿云握霧 | 比喻待人處世會耍手段。 | 元·關漢卿《單鞭奪槊》第二折:“他有投明棄暗的心,拿云握霧的手。” |
握風捕影 | 猶言捕風捉影。 | 漢·牟融《理惑論》第一卷:“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
握鉤伸鐵 | 伸:伸直。把鉤伸直,絞鐵成索。形容力大。 | 唐·皮日休《鹿門隱書六十篇并序》:“夫桀、紂之君,握鉤伸鐵,撫梁易柱,手格熊羆,走及虎兕,力甚也。” |
懷黃握白 | 謂攜帶著錢財。黃,指黃金;白,指白銀。 | 晉·葛洪《抱樸子·勉學》:“于是莫不蒙塵觸雨,戴霜履冰,懷黃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徑之近易,規朝種而暮獲矣。” |
智珠在握 | 智珠:佛教指本性的智慧。比喻人有很高的智慧。 | 清·袁枚《與劉介石太守》:“閣下智珠在握,或小試其使貪使詐之才,而仍有毅然不惑之見,恐非香亭之所能知也。” |
蹈機握杼 | 腳踩布機,手握筘梭。比喻掌握著事物發展變化的樞鍵。 | 漢·徐幹《中論·爵祿》:“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圣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 |
持籌握算 | 原指籌劃,后稱管理財務。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云蘿公主》:“婦持籌握算,日致豐盈,可棄仰成而已。” |
握手言歡 | 握手談笑。多形容發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
握素披黃 | 猶言握鉛抱槧。素,白絹,古代用以書寫。黃,雌黃,古代用以校點書籍。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 |
握發吐哺 | 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記此事。 |
握云拿霧 | 見“握霧拏云”。 | 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則你那龍韜虎略人難賽,握云拿霧施兵策,排兵布陣添精彩。” |
無可把握 | 把握:抓住。無法抓住。 | 魯迅《風箏》:“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
懷鉛握槧 | 見“懷鉛提槧”。 | 唐·劉知畿《史通·采撰》:“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槧之客,何嘗不征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傳諸不朽。” |
握瑜懷瑾 | 比喻人具有純潔優美的品德。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
握拳透掌 | 見“握拳透爪”。 | 《晉書·卞壺傳》:“其后盜發壺墓,尸僵,鬢發蒼白,面如生,兩手悉拳,爪甲穿達手背。” |
拏云握霧 | 比喻對人施展手段。 | 《宣和遺事》前集:“姓李名做師師……兩只手,偏會拏云握霧。便有富貴郎君,也使得七零八落。” |
太阿在握 | 太阿:泰阿,寶劍名;握:執持。比喻掌握權柄。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臣兼掌印廠》:“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無過慮。” |
握拳透爪 | 爪:指甲。緊握拳頭,指甲穿過掌心。形容憤慨到極點。 | 《晉書 卞壺傳》:“卞壺拒蘇峻,父子戰死。其后盜發壺墓,尸僵,鬢發蒼白,面如生,兩手悉拳,爪甲穿達手背。” |
握雨攜云 |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原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后以“握雨攜云”指男女歡合。 |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原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
握綱提領 | 握:拿、抓。比喻抓住要領或簡明扼要地把內容提示出來。 | 晉·潘尼《答傅咸》詩:“忽荷略紐,握綱提領;矯矯貞臣,惟國之屏。” |
握炭流湯 | 握熾炭,蹈沸湯。喻不畏危難,敢于用命。 | 《文選·陸倕<石闕銘>》:“流湯之黨,握炭之徒,守似藩籬,戰國枯朽。” |
握手成交 | 一種作買賣的方式,雙方一握手就表示一筆買賣作定。 | |
吐食握發 | 同“吐哺握發”。 | 晉·葛洪《抱樸子·交際》:“雖筆不集札,菽麥不辨,為之倒屣,吐食握發。” |
握鉛抱槧 | 鉛,鉛粉;槧,木簡。皆書寫用具。后遂以之為勤于寫作、校勘的典故。 | 語出《西京雜記》卷三:“揚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 |
握粟出卜 | 《詩·小雅·小宛》:“握粟出卜,是何能谷。”鄭玄箋:“但持粟行卜,求其勝負。”后用以指祈求神明護佑,去兇賜吉。 | 《詩·小雅·小宛》:“握粟出卜,是何能谷。”鄭玄箋:“但持粟行卜,求其勝負。” |
握蛇騎虎 | 比喻處境極其險惡。 | 《魏書 彭城王傳》:“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握蛇騎虎,不覺艱難。” |
握云攜雨 | 比喻男女歡合。 | 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二折:“都則為春心蕩,也只想握云攜雨,誰承望惹禍遭殃。” |
攜云握雨 | 謂男女歡合。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因今宵傳言送語,看明日攜云握雨。” |
握霧拿云 | 拿云:能上云霄。駕馭云霧。形容善于掌握戎機,本領高強。 | 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一折:“這其間多虧了張子房說地談天口,韓元帥握霧拿云手。” |
大權在握 | 手中掌握有很大權力。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總要升到了秤長,這才大權在握,一出一入操縱自如哩!” |
抱玉握珠 | 比喻滿腹經綸,富有才學。 | 語出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
握手極歡 | 握手談笑。形容親熱友好。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
握素懷鉛 | 猶言握鉛抱槧。 | 《北史·儒林傳序》:“握素懷鉛,重席解頤之士,間出于朝廷。” |
抱瑜握瑾 | 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 明·徐獻忠《唐詩品》:“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閭巷之間。” |
握發吐飧 | 見“握發吐哺”。 | |
握圖臨宇 | 圖:圖籍;宇:天下。掌握全國地圖,君臨天下。比喻擁有全國政權。 | 《魏書·崔楷傳》:“伏惟皇魏握圖臨宇,總契裁極,道敷九有,德被八荒。” |
三吐三握 | 《史記 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為求賢殷切之典。 | 《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
握沐吐餐 | 沐:洗頭發;吐:吐出。為了禮賢下士而停止洗頭和吃飯。指為國而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 《新唐書·張玄素傳》:“周公資圣人,而握沐吐餐,下白屋,況下周公之人哉!” |
懷瑾握瑜 | 瑾、瑜:美玉。懷里揣著瑾;手里拿著瑜。比喻人具有純潔而優美的品德。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章 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
懷鉛握素 | 鉛:石墨筆。常帶書寫工具,以備寫作的需要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便宜選陳農之才,采河間之闕,懷鉛握素,汗簡殺青。” |
握槧懷鉛 | 槧:古代書寫的木板;鉛:鉛粉筆。拿著木板,帶著鉛粉筆。指寫作或校勘。 | 唐·史承節《后漢大司農鄭公之碑》:“今故尋源討本,握槧懷鉛,兼疏本傳之文。” |
握發吐餐 | 握發:握著頭發;吐:吐出。為了禮賢下士而停止洗頭和吃飯。指為國而禮賢下士。 | 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饒歌·思悲公篇》:“萬國康,猶弗已。握發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繼殷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