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馳騁疆場 | 馳騁:奔馳。疆場:戰場。騎著馬奔馳在戰場上,形容英勇作戰,無可阻擋。 | |
縱橫馳騁 | 縱:南北方向;橫:東西方向;馳騁:縱馬疾馳。不受阻擋地往來奔馳。形容英勇戰斗,所向無敵。也比喻寫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筆隨。 | 宋 謝堯仁《張于湖先生集序》:“以至唐末諸詩人,雕肝琢肺,求工于一言一字間,在于人力固可以無恨,而概之前數公縱橫馳騁之才,則又有間矣。” |
騁耆奔欲 | 謂隨自己的嗜欲而奔走求取。 | 《漢書·揚雄傳上》:“若夫壯士慷慨,殊鄉別趣,東西南北,騁耆奔欲。” |
風馳電騁 | 形容像刮風和閃電那樣迅速。同“風馳電掣”。 | 漢 嚴遵《道德指歸論 至柔》:“故字曰至柔,名曰無形,是以無形之物不以堅,堅不以壯。壯,故能敝天地,銷銅鐵,風馳電騁,經極日月,周流上下。” |
騁懷游目 | 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游目:遠眺。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蹙蹙靡騁 | 指局促,無法舒展。 | 《詩經 小雅 節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 |
游目騁懷 | 游目:遠眺;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縱目四望,開闊心胸。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
游心騁目 | 隨意觀賞景物,盡情舒展胸懷 | 宋·吳潛《哨遍·括蘭亭記》詞:“于宇宙之中,游心騁目,此娛信可樂只。” |
抽祕騁妍 | 指抒發深意,施展美才。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詞林 四六》:“本朝既廢詞賦,此道亦置不講,惟世宗奉玄,一時撰文諸大臣,竭精力為之,如嚴分宜、徐華亭、李馀姚,如募海內名士幾遍,爭新斗巧,幾三十年,其中豈少抽祕騁妍可垂后世家。” |
騁目流眄 | 騁目:放眼四望;眄:斜著眼睛看;流眄:轉動眼睛。形容極目四處遠望。 | 《梁書·沈約傳》引《郊居賦》:“臨巽維而騁目,即堆冢而流眄。” |
游目騁觀 | 縱目觀望,盡覽景物。 | 漢·蔡邕《漢津斌》:“于是游目騁觀,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
騁嗜奔欲 | 指隨自己的嗜欲而奔走求取。 | 《北史 房彥謙傳》:“逮叔世驕荒,曾無戒懼,肆于人上,騁嗜奔欲,不可具載,請略陳之。” |
東馳西騁 | 同“東奔西走”。 | 清·貫公《拒約須急設“機關日報”議》:“電傳消息,或兩國議和,交涉問題,而調查員東馳西騁,察其人心輿論,以知其彼此方針。” |
馳風騁雨 | 猶言乘風駕雨。 | |
縱橫弛騁 | 形容到處奔馳;不受任何阻擋。比喻作戰英勇;所向無敵。也指寫文章任意揮灑;筆力雄放。馳騁:縱馬奔馳。 | 宋·謝堯仁《張于湖先生集序》:“以至唐未諸詩人;雕肝琢肺;求工于一言一字間;在于人力固可以無恨;而概;之前數公縱橫馳騁之才;則又有間矣。” |
抽秘騁妍 | 抒發深意,施展美才。 |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林·四六》:“本朝既廢詞賦,此道亦置不講,惟世宗奉玄,一時撰文諸大臣,竭精力為之,如嚴分宜、徐華亭、李馀姚,召募海內名士幾遍,爭新斗巧,幾三十年,其中豈少抽秘騁妍可垂后世者。” |
貫穿馳騁 | 貫穿:通達,貫通;馳騁:比喻涉獵。指對有關聯的事物能融會貫通地理解和思考。 | 宋·曾鞏《與孫司封書》:“宗旦喜學《易》,所為注,有可采者,家不能有書,而人或質問以《易》,則貫穿馳騁至數十家,皆能言其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