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同流合污 | 思想、言行與惡劣的風氣、污濁的世道相合。多指跟著壞人一起做壞事。流:流俗。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藏垢納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納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污七八糟 | 形容十分雜亂。 | 老舍《四世同堂》:“可是,整個的北平都在污七八糟中,她所知道的'能人'們,都閉著眼瞎混。” |
貪污腐化 | 利用職權;非法地取得財物;過著糜爛的生活。 | 《周恩來選集 上卷 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一切高傲的出頭的空談的惡習,以至貪污腐化的生活,必須克服與排除。” |
出污泥而不染 | 比喻生于污濁的環境卻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 宋 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貪官污吏 | 貪贓枉法的官吏。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一應貪官污吏,準許先斬后聞。” |
污泥濁水 | 骯臟的泥;渾濁的水。比喻一切落后;腐朽和反動的東西。 | 三國 魏 曹植《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
納垢藏污 | 垢、污: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 |
負重含污 | 猶言忍辱負重。 | 清·曾國藩《李忠武公神道碑銘》:“胸劈眾流,曾不出口。負重含污,浩如山藪。險趨人先,利居眾后。” |
穢言污語 |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 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語論·和柔章》:“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污語,觸突尊賢。” |
臟污狼藉 | 貪污、受賄,名聲敗壞,不可收拾。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長吏多阿富貴戚,臟污狼藉。” |
同塵合污 | 謂行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濁之世。 | 明·李贄《藏書·大臣傳·狄仁杰》:“同塵合污,與世委蛇。” |
川澤納污 | 以湖泊江河能容納各種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養,能包容所有的善惡、毀譽。 | 《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負重吞污 | 見“負重含污”。 | 嚴復·夏曾佑《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仁人志士,椎心泣血,負重吞污,圖其所志。” |
貪污受賄 | 利用職權非法取得錢財。 | 鄧小平《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盜竊國家財產,貪污受賄,這是現錢買賣,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錯。” |
濫官污吏 | 貪污腐化的官吏。 | 元 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一月前上司行文書來,說俺鄭州濫官污吏較多。” |
噴血自污 | 含血噴人,卻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惡毒地污蔑、攻擊他人,結果卻先害了自己。 | 明·張居正《答操江胡玉吾》:“窺竊虛名,而不自知先陷于大群之罪,所謂噴血以自污,求名而不得,可惡也,亦可哀也。” |
含垢納污 | 垢、污:臟垢;污穢。心里忍受著羞恥和污辱。本指國君應當有容忍恥辱和誣枉的氣度。后指有容忍恥辱的度量;也轉用以形容穢惡聚集之處;或包容壞人壞事。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藏污納垢 | 污、垢:骯臟的東西。比喻隱藏或包容壞人壞事。 | 清 孫雨林《皖江血 定計》:“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殘山,洗盡這二百年藏污納垢。” |
贓污狼籍 | 指貪污受賄,行為不檢,名聲敗壞。 | 元黃氏《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故事劉公神道碑》:“要束木之黨八人為道州路總管,敗政害民,贓污狼籍。” |
納污藏疾 | 納:接受;疾:弊病,缺點。包藏容納罪過缺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納污含垢 | 納:接受;垢:污穢。包藏容納污穢的東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穢語污言 | 穢:污濁,骯臟。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4回:“指著唐僧,禿前禿后,穢語污言,不絕口的亂罵。” |
潔言污行 | 潔:干凈;污:污穢。潔凈的言辭,污穢的行為。形容言行相違,表里不一 | 漢·桓寬《鹽鐵論·褒賢》:“文學言行,雖有伯夷之廉,不及柳下惠之貞,不過高瞻下視,潔言污行,觴酒豆肉,遷延相讓,辭小取大,雞廉狼吞。” |
污手垢面 | 形容手臉都很骯臟。 | |
濯污揚清 | 濯:洗。洗去污垢,激揚清澈。比喻揚善除惡。 | 《南史·范泰傳》:“臣昔謬得待罪選曹,誠無以濯污揚清。然君子之有智能,猶鵷鳳之有文采,俟時而振羽翼。何患不出云霞之上?” |
含污忍垢 | 忍受屈辱。 | 《明史·周經傳》:“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 |
納污藏穢 | 納:容納;穢:骯臟,污穢。包藏容納污濁骯臟的東西。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宋·葉適《東嘉開河記》:“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污藏穢,流泉不來,感為癘疫,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 |
鼠屎污羹 | 比喻加進了不好的東西,從而破壞了原來美的事物。 | 宋·孫覿《跋吳省元真贊》:“吳公前輩盛德,予宿昔所敬慕,制一偈自贊,皆佛菩薩語,啟誦三過,欲下一句而家有識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誚。” |
奸官污吏 | 奸:邪惡;吏:官吏。貪贓枉法的官吏。 | 清·林覺民《絕筆書》:“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
腥手污腳 | 腥:弄臟;污:污染。指污染了手腳。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2回:“你這伙反賊,快早早下馬受縛,省得我腥手污腳!” |
污言穢語 | 指骯臟下流的或不文明的話語。 | 熊召政《張居正》第二卷第30回:“污言穢語嘲罵不說,甚至大轎子抬過街上,冷不丁就會有一塊石頭投擲過來。” |
贓官污吏 | 猶貪官污吏。 | 《水滸傳》第六二回:“誰知被贓官污吏,淫婦奸夫,通情陷害,監在死囚牢里。” |
贓污狼藉 | 指貪污受賄,行為不檢,名聲敗壞。 | 《三國志 魏志武帝紀》:“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 |
含垢忍污 | 同“含垢忍恥”。 |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我為三爺含垢忍污的同牛馬落交,卻又因親近牛馬,得罪了三爺,豈不大失算嗎?” |
納污藏垢 | 納:容納;垢:污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所最可痛者,舊病未去,新病復來,日積月涂,納污藏垢,馴至良醫束手,岌岌待亡。” |
兵不污刃 | 猶兵不血刃。 | 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
貪污狼藉 | 謂貪財納賄,行為不檢,聲名敗壞。 | 《晉書·何充傳》:“敦兄含時為廬江郡,貪污狼藉。” |
污吏黠胥 | 黠胥:狡猾的小吏。指貪贓枉法的狡猾官吏。 | 宋·陸九淵《書與趙子直》:“比來道路田畝,皆鼓盛德,污吏黠胥,頗亦斂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