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照葫蘆畫瓢 | 比喻照著樣子模仿。 |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依樣畫葫蘆 | 比喻單純地照樣子模仿;也作“依樣葫蘆”;“比著葫蘆畫瓢”、“照葫蘆畫瓢”。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比葫蘆畫瓢 | 比喻照樣子模仿。 | |
依樣葫蘆 | 見“依樣畫葫蘆”。 | 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個史閣部,頗有忠心,被馬、阮掣肘,卻也依樣葫蘆。” |
依本畫葫蘆 | 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創(chuàng)新。同“依樣畫葫蘆”。 | 《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jù)見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 |
明月蘆花 | 明月:光明的月亮。月光中的蘆花。形容虛無縹緲的境界或杳無蹤跡。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隨州大洪山報恩禪師》:“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放去無蹤跡,明月蘆花君自看。” |
依葫蘆畫瓢 | 照著真葫蘆的樣子畫葫蘆。比喻刻板地照著做。 | 《詩刊》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論事,依葫蘆畫瓢,就會寫成:一條搭肩六尺長,勞動一天沾了灰。” |
指冬瓜罵葫蘆 | 指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罵那個人。 | |
東扯葫蘆西扯瓢 | 說話東扯西拉。 | 柯藍(lán)《瀏河十八彎》:“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fā)癲,想起去查賬了。” |
葫蘆依樣 | 依樣畫葫蘆。比喻只是模仿,缺乏創(chuàng)造。 | 清 周亮工《書影》第三卷:“工者不免優(yōu)孟抵掌之誚,拙者至有葫蘆依樣之譏。” |
打悶葫蘆 | 悶葫蘆:比喻難猜解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指猜測令人納悶的話事事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恐把仙機(jī)泄漏,遂掩了卷冊,笑向?qū)氂竦溃骸译S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這悶葫蘆。’” |
悶葫蘆 | 比喻很難猜透而令人納悶的話或事情。 | 元 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好著我沉吟半晌無分訴,這畫的是徯幸殺我也悶葫蘆。” |
沒嘴葫蘆 | 沒有嘴的葫蘆。比喻不善言談或說話很少的人。 | 元·關(guān)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 |
悶嘴葫蘆 | 不愛說話的人。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生氣地對這個不會喝酒,偏要喝酒的悶嘴葫蘆講:‘你可真出息,喝醉了給娘丟臉來啦!’” |
掩口葫蘆 | 捂著嘴笑。 | 《后漢書·應(yīng)劭傳》:“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 |
乍入蘆圩,不知深淺 | 乍:剛剛,起初;圩:圍子。新到一片蘆葦?shù)兀恢@里邊的深淺。比喻剛到一個新的地方,不熟悉情況,行動要謹(jǐn)慎。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2回:“假若不與他實說,蒙著頭,帶著他走,常言道:‘乍入蘆圩,不知深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