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俯拾即是 | 俯:低頭;彎腰;即:就。一彎腰就可撿得;到處都是。形容為數很多;極容易得到。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路無拾遺 | 見“路不拾遺”。 | 《孔子家語·相魯》:“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如禮年五十異食也強弱異任、任謂力作之事各從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
不可收拾 | 收拾:整理。原意是沒法歸類整頓;后形容事物敗壞到無法整頓或無法挽救的地步。 | 唐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 |
易于拾遺 | 猶易如反掌。 |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 |
路不拾遺 |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 漢 賈誼《新書 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
俯拾皆是 | 只要彎腰來拾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 做“雜文”也不易》:“現在竟也累得來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著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雜文’。” |
拾掇無遺 | 拾取得干干凈凈,沒有一點遺留。拾掇:采檢,拾取。 |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 古諺語,意思是為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比喻凡事為首者倡導于前,則其眾必起而效之。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掇拾章句 | 掇:拾取。摘取別人文章的句子。指東摘西抄地拼湊文章。 | |
道無拾遺 | 同“道不拾遺”。 | 《東觀漢記·光武帝紀》:“商賈重寶,單車露宿,牛馬放牧,道無拾遺。” |
拾帶重還 |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 裴度》。后以喻拾到財物,物歸原主,不占為己有。 |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 |
掇青拾紫 | 謂獲取高官顯位。青、紫,古時公卿的服色。 | 《歧路燈》第五二回:“況你頗有聰明,實指望掇青拾紫。我問你,至今功名何如?” |
眾人拾柴火焰高 | 比喻人多力量大。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五章:“‘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眾發動起來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
道不拾遺 | 遺:丟失的東西。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走;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很好。也作“路不拾遺”。 |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
琥珀拾芥 | 琥珀:植物化石;芥:小東西。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 |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唐·孔穎達疏:“亦有異類相感者,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 |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 遺:遺失的東西;戶:門。東西丟在路上沒有人拾走,夜里睡覺都不需要關門防盜。形容社會風氣好。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子產退而為政五年,國無盜賊,道不拾遺。”西漢·戴圣《禮記·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
一發而不可收拾 |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他們在文七爺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爺醉后之言,又全被統領聽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氣,又是醋,并在一處,一發而不可收拾。” |
如拾地芥 | 象從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職、名位)。 | 東漢 班固《漢書 夏侯勝傳》:“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
拾陳蹈故 | 因襲陳詞濫調。 |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
補過拾遺 | 拾遺:糾正帝王的過失。填補、糾正帝王的過失。也指匡正、改掉自己的過失、缺點。 | 《漢書 汲黯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愿也。 |
墜歡可拾 | 墜歡:指失去的寵愛或歡樂;拾:撿起來。指重尋舊好。 | 南朝·宋·鮑照《和傅大農與僚故別》詩:“墜歡豈更接,明愛邈難尋。” |
補闕拾遺 | 闕:通“缺”,缺失。拾遺:補錄遺漏。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 《晉書 張軌傳》:“圣王將舉大事,必崇三訊之法,朝置諫官以匡大理,疑承輔弼以補闕拾遺。” |
拾金不昧 | 昧:隱瞞;金:原指金錢;現泛指錢物;拾到東西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 清 李綠園《歧路燈》:“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
拾人牙慧 | 牙慧:咀嚼后吐出來的飯菜渣滓。比喻襲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 | 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
引針拾芥 | 比喻事物互相感應。語本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一說為玳瑁。 | 語出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一說為玳瑁。 |
抱枝拾葉 | 猶言舍本逐末。 |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 |
拾人涕唾 | 涕唾:鼻涕唾沫。比喻自己沒有創見,只是抄襲別人的言論、見解。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 |
拾遺補闕 | 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采錄遺逸的事跡。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 |
放羊拾柴 | 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希望能懷孕,從而得到名份上的兒子。 | |
拾人唾余 | 見“拾人涕唾”。 | 梁啟超《論內地雜居與商務關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 |
仰取俯拾 |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以鐵冶起,富至巨萬。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
俯拾仰取 |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
涂不拾遺 | 涂:通“途”,道路。路上有失物,無人拾取。形容社會風氣好。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途;涂不拾遺。” |
俯拾青紫 | 俯:屈身,低頭;青紫:古代公卿服飾,借指高官顯宦。指輕易得到高官顯宦。 |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書》:“獻書盡先賢之德,作頌罄前皇之美,豈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 |
仰拾俯取 | 見“仰取俯拾”。 | 清·唐孫華《時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閉,仰拾俯取仍貪饕。” |
俛拾仰取 | 謂低頭則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則必取樹上之物。形容極其勤勞節儉。語出《史記·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 | |
俯拾地芥 | 象低頭拾一根小草那樣。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 《漢書·夏侯勝傳》:“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猶俯拾地芥耳。” |
俛拾地芥 | 比喻極易獲得。 | |
棄瓊拾礫 | 比喻丟棄珍貴的而拾取無用的。瓊,美玉;礫,瓦礫。 |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捐荼茹蒿者必無識甘之口;棄瓊拾礫者必無甄珍之明。” |
易如拾芥 | 容易得如同拾芥子一樣。比喻事情極容易辦成。 | 語出《漢書 夏侯勝傳》:“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元 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以先生之才,怕不進取功名易如拾芥。” |
不堪收拾 | 堪:可;收拾:整理,整頓。無法整頓。 | 孫蓀《云賦》:“這時的烏云已經彈盡糧絕,幾小時以前烏合起來的兵馬,現在是喪魂失魄,潰不成軍,大有不堪收拾之狀了。” |
虎珀拾芥 | 琥珀摩擦后生電,能吸引細小的東西。比喻互相感應。 | 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拾芥,磁石引針。” |
拾人唾涕 | 見“拾人涕唾”。 | 明·胡震亨《唐音癸簽·集錄三》:“胡元瑞評諸家云:歐陳率是記事……劉貢父滑稽渠率;王直方拾人唾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