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舍安就危 | 舍:放棄;就:趨,從。舍棄安逸而趨于危險。形容違背常情,不理智。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鍥而不舍 | 鍥: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學習有恒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留戀不舍 | 依戀著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別的情貌。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 |
四鄰八舍 | 指左右鄰居。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動了諸親百眷、四鄰八舍,送人情,斗分子,雖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茍。” |
難舍難分 | 形容關系密切,感情融洽,難以取舍。 | 老舍《老張的哲學》:“這樣難舍難分的灑淚而別。” |
依依不舍 | 依依:戀慕的樣子;舍:放開。形容對人或地方十分留戀;不忍離去。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飯,臨去時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內取出一件不曾開折的羅衫出來相贈。” |
舍己救人 | 舍己:犧牲自己。不惜犧牲自己去救別人。 | 老舍《老張的哲學》:“舍己救人也要湊好了機會,不然,你把肉割下來給別人吃,人們還許說你的肉中含有傳染病的細菌。” |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戀戀不舍 | 戀戀:留戀;舍:放下、離開。形容很留戀;不舍得離開。也作“戀戀難舍”。 | 宋 王明清《揮塵后錄》第六卷:“促膝劇談,戀戀不忍舍。” |
齊王舍牛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后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舍生忘死 | 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舍:舍棄。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說與俺能爭好斗的番官,舍生忘死家將。” |
謀道作舍 | 造房子請教路人。比喻人多嘴雜,意見紛紛,辦不成事。 | 宋·宋祁《雜說》:“謀道作舍,三年弗架。” |
舍本逐末 | 拋棄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善財難舍 | 善財:原為釋迦牟弟子名,后取“善”之“愛惜”意,指“愛惜錢財”。舍:施舍。指人愛惜錢財,不愿施舍于人。常用來譏諷人非常吝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菩薩罵道:‘你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這善財也難舍。” |
舍己為公 | 為公共的利益而舍棄個人的利益。 | 方志敏《清貧》:“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 |
舍本問末 | 舍:舍棄。指舍棄農耕去從經商。泛指做事不從根本上著手,而在枝節上用功夫。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豈舍本而問末者耶?” |
舍本求末 | 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 《關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求末,無時得本。” |
退避三舍 | 后退九十里。比喻為避免沖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神不守舍 | 神:精神;心神;舍:本為房屋;這里指人的軀體。精神不守在軀體里。形容精神不集中;心神極不安定。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疲乏之極,神不守舍。” |
魂不守舍 | 舍:住宅;指人的軀體。靈魂離開了軀體。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驚恐萬分。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管輅傳》裴松之注引三國 魏 管辰《管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
舍己從人 | 舍:棄;從:順。放棄自己的意見,服從眾人的主張。 | 《尚書 大禹謨》:“稽于眾,舍己從人。” |
舍身求法 | 舍身:舍棄身體;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后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 |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求田問舍 | 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
強聒不舍 | 聒:聲音吵鬧;舍:舍棄。形容別人不愿意聽,還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
戀戀難舍 | 見“戀戀不舍”。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五回:“子牙戀戀難舍,有兩極仙翁上前言曰:‘子牙!機會難逢,時不可失;況天數已定,自難逃躲。你雖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時,自有上山之日。’” |
難割難舍 | 形容彼此關系密切,不忍分離。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7回:“故此父子之情,難割難舍,先與孩兒做個超生道場。” |
禁舍開塞 | 指禁罰和赦免,開放和閉鎖。 | 《尉繚子 制談》:“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眾,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之道也。” |
舍近求遠 | 舍:放棄;求:追求。舍棄近便的;追求遙遠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
避軍三舍 | 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 見“避君三舍”。 |
讀不舍手 | 舍:舍得,愿意。讀書讀到有興趣時舍不得放下。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參寥》:“愛其詩,讀不舍手;屬其談,挽不聽去。” |
舍生取義 | 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舍生:舍棄生命。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三瓦四舍 | 宋代對妓院、茶樓、酒肆及其他娛樂場所的總稱。 |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73回:“衙內你不曉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兒,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青堂瓦舍 | 堂:高大的屋子。青灰磚砌的堂屋,灰瓦蓋頂的住房。指大瓦房。 | 明 李開先《寶劍記》第十四出:“你在這青堂瓦舍里坐著,到也自在,你這等涎皮賴臉的,俺管監的吃風!” |
窮里空舍 | 窮里:僻巷。指偏僻無人的地方。 | 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 |
問舍求田 | 只知道置產業。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
舍命陪君子 | 舍:舍棄;命;生命;陪:陪伴。指不惜一切陪伴與跟隨對方。 | 老舍《正紅旗下》:“辦婚喪大事的人往往傾家蕩產,難道親友不應當舍命陪君子么?” |
舍邪歸正 | 舍:放棄;邪:不正當,不正派;歸:回到。從邪路上回到正路上來,不再做壞事。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五祖》:“友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舍邪歸正,以入佛乘。” |
百舍重繭 | 形容走遠道的辛苦。 | 《尸子 止楚師》:“墨子聞之,百舍重繭,往見公輸般。” |
愛財舍命 | 指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而追求錢財。 | |
竹籬茅舍 | 用竹子圍的籬笆,茅草蓋頂的房屋。形容住房簡陋或濃郁的田園風光。 | 元·喬吉《賣花聲·悟世》:“塵風薄雪,殘杯冷炙,掩青燈我竹籬茅舍。” |
舍舊謀新 | 指棄舊求新。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
舍命救人 | 舍:放棄。放棄自己的生命以拯救他人。 | 老舍《老張的哲學》:“人家有急事,咱拉著他跑,這不是舍命救人!” |
留連不舍 | 依戀著不愿去。形容依依惜別的情貌。同“留戀不舍”。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二回:“楊大郎見他愛這粉頭,留連不舍。” |
舍車保帥 | 象棋用語,比喻在某些斗爭中,為保全主要的人物,就把責任推到次要人物身上。 | |
反首拔舍 | 反首:頭發散亂下垂;拔舍:拔去雜草,就地宿營。形容軍隊戰敗后的狼狽狀況。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 |
打家劫舍 | 舍:居住的房子。成群結伙地到別人家里;用暴力搶奪財物。 | 元 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折:“見俫子撅天撲地,不弱如打家劫舍殺人賊。” |
窮追不舍 | 勇敢地追趕不放松。 | 林海音《婚姻的故事》:“但是如果她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我一定窮追不舍。” |
趣舍有時 | 趣舍:趨向和舍棄。指人的得失進退有一定的時機。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 |
蝸舍荊扉 | 象蝸牛殼似的房子,用荊條編的門戶。形容極簡陋狹小的房屋。扉:門戶。 | |
左鄰右舍 | 左右的鄰居。指相鄰的地區、部門、單位等。 | 明 吳承恩《西游記》:“云來霧去,走石飛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鄰右舍,俱不得安生。” |
街坊鄰舍 | 街坊:鄰居。指鄰居人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隔舍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 須:應當。指秘密的言談也可能泄漏。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0回:“正是隔舍須有耳,窗外豈無人!公子聽得仔細,即心中轉道:‘奇怪,難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
念念不舍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時刻思念,永不忘記。 | 梁啟超《節本明儒學案·忠憲高景逸先生攀龍》:“立坐食息,念念不舍。” |
白云親舍 | 親: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話。 | 明 金鑾《醉太平 送葉泮西內臺》套曲:“青燈旅館添歸夢,白云親舍覓征鴻。” |
舍本事末 | 舍:舍棄;事:從事。指舍棄農耕去從經商。泛指做事不從根本上著手,而在枝節上用功夫。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依依難舍 | 依依:戀慕的樣子;舍:放開。形容留戀舍不得離開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0回:“說到其間,兩下好不依依難舍。” |
作舍道旁 | 比喻眾說紛紜,事情難成。 | 《幼學瓊林 卷三 人事類》:“作舍道旁,議論多而難成。” |
難分難舍 | 舍:放下;分:分離、分別。形容感情很好;不忍分離。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難舍難分,所以一直就在船上打了‘水公館’。” |
避君三舍 | 舍:古代計量單位,1舍=30里。指退讓和回避。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
舍我其誰 | 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于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