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通今達古 | 同“通今博古”。 | 胡蘊玉《<中國文學史>序》:“述學派之流別,論政治之得失,縱有通今達古之才,而無瑰瑋奇麗之筆,言之無文,行之不遠?!?/td> |
欲速則不達 | 速:快;達:達到。指過于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td> |
詞不達意 | 達:表達。語言或文辭不能確切地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也作“文不逮意”、“辭不達意”。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0回:“還要中西文字兼通的才行;不然,必有個詞不達意的毛病。” |
知書達禮 |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 《群音類選 牧羊記 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td> |
了身達命 | 佛家用語,意思是對一生命運歸宿看得開,無牽掛,超凡出世。亦指安身的地方。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三折:“人問道亞仙的今世今生,則俺那鄭元和可甚么了身達命?!?/td> |
六通四達 | 猶四通八達。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9卷:“今謂明義各自為宜,少多非為定準,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 |
四通八達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td> |
飛黃騰達 | 飛黃:傳說中的神馬名。騰達:本作“騰踏”;形容神馬騰空飛馳。像飛黃神馬似的騰空飛馳。比喻升遷很快。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三折:“李春郎飛黃騰達,賴長者恩榮德化。” |
立人達人 | 立:建樹,成就;達:發達,顯貴。舊指幫助人建立功業,提高地拉。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達權通變 | 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 《后漢書 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
通情達理 | 對事理認識得透徹、明了。指說話、做事很講情理。通、達:明白、通曉。通達人情事理。 | 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記》:“還是這位師兄通情達理,請坐奉茶?!?/td> |
言不達意 | 亦作“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準確地表達思想內容。 | 《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以譯者言不達意,復為書曉之?!?/td> |
達地知根 | 比喻根底清楚、明白。 | 元 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怕不依隨蒙君一夜恩,爭奈忒達地忒知根,兼上親上成親好對門?!?/td> |
欲速不達 | 欲:想要。一味性急圖快;主觀要求違背客觀規律;反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td> |
達士通人 | 通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達,學識淵博的人。 | 宋·陸游《雍煕請機老疏》:“伏望尊官長者,達士通人,共燃續慧命燈,不惜判虛空筆,起難遭想,結果勝緣?!?/td> |
通宵達旦 | 整整一夜到天亮。通宵:整夜;達:到;旦:天亮。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獨孤生歸途鬧夢》:“獅蠻社火,鼓樂笙簫,通宵達旦?!?/td> |
達人知命 |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指心胸豁達的人,安于命運。 | 唐·王勃《滕五閣序》:“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
騰達飛黃 | 同“飛黃騰達”。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就中若講人品心地,卻只有我這安學生,只可惜他清而不貴,不能騰達飛黃?!?/td> |
達官要人 | 猶言達官貴人。 | 宋·惠洪《冷齋夜話·課術有驗無驗》:“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大奇中……凡為達官要人言皆無驗;至為市進凡庸山林之士課,則如目見而言?!?/td> |
達權知變 | 指不死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頂寇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
辭不達義 | 說話寫文章不能確切地表達意思。語本《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td> | 語出《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茍足以達義之至也。” |
興旺發達 | 興盛繁榮,發展壯大。指事物或事業充分發展、欣欣向榮的景象。 |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td> |
通文達藝 | 多才多藝,知識淵博。 | 《西游補》第一回:“我們老和尚是個通文達藝之人,卻又慈悲太過?!?/td> |
達官知命 | 達觀:舊指一切聽其自然,也指看得開。知命:舊指知天命,想念人的命運是由天決定的。指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任憑命運安排,無。 | |
豁達大度 | 豁達:開朗;大度:氣量大。形容人心的開闊;有度量;能容人。 | 晉 潘岳《西征賦》:“觀夫漢高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也?!?/td> |
死諸葛走生仲達 | 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司馬懿。指用死人嚇?;钊?。 | 《晉書·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勐劧υ唬骸岜懔仙槐懔纤拦室??!?/td> |
通儒達識 | 見“通儒達士”。 | 《南齊書·禮志》:“漢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達識,不以為非?!?/td> |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 諸葛:諸葛亮;走:嚇走;仲達:司馬懿。指人雖死,余威猶在。 | 傅専《題自書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橫卷》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
通書達禮 | 謂通詩書,懂禮儀。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原來田氏是東村田貢元的女兒,倒有十分顏色,又且通書達禮?!?/td> |
目達耳通 | 形容感覺靈敏,非常聰明。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策考》:“噽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td> |
通文達理 | 謂有學問懂道理。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二回:“周員外,依你這許多通文達理,我道為些什么,不過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
達官貴人 | 指地位高的官吏和顯赫而有權勢的人物。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第九卷:“京師都會,好惡萬端貴人,達官盈門。” |
進賢達能 | 猶言進賢任能。 | 漢·劉向《說苑·修文》:“進賢達能謂之大夫,敬上愛下謂之諸侯,天覆地載謂之天子?!?/td> |
通權達變 | 通:懂得;權:權宜;達:通曉;懂得。通曉權宜;適應變化。指辦事不死守常規;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只好通權達變,放在手下備用吧。” |
孚尹旁達 | 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問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td> |
廓達大度 | 廓達:寬宏、通達。性格寬宏,通情達理。 | 太平天國 洪仁玕《干王洪仁玕等勸諭清朝官兵暗投明檄》:“爾等抑知我天朝廓達大度,胞與為懷,不分新舊兄弟,皆是視同一體。” |
達官顯宦 | 達:顯貴;宦:官。舊指職位高而聲勢顯赫的官員。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王樹勛》:“蔣子蒲、龐士冠等詞垣名流,甘列弟子之位,其余達官顯宦為其門人者無算?!?/td> |
枕戈達旦 | 見“枕戈待旦”。 | 清·張廷玉《明史·吳良傳》:“夜宿城樓,枕戈達旦。訓將練兵,常如寇至。” |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 指人雖死,余威猶在。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 《晉書·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勐劧υ唬骸岜懔仙?,不便料死故也。” |
通儒達士 | 指知識淵博、明智達理的學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并敦悅之。” |
知情達理 | 懂人情,明事理。 | 菡子《致江幼農》:“我想這也是你知情達理,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緣故。” |
通變達權 | 同“通權達變”。 | 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二公通變達權,皆可為長民者之法也。” |
求志達道 | 謂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td> | 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通時達變 | 同“通權達變”。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1回:“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有王伯之才,通時達變,足以寄秦國之政?!?/td> |
通古達變 | 通曉古代的學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行事。 | 宋·王禹偁《省試四科取士何先論》:“非經天緯地、通古達變者,其文不貴,則文學得其士也?!?/td> |
圭璋特達 | 形容德才卓絕,與眾不同。 | 西漢 戴圣《禮記 聘義》:“圭璋特達,德也。” |
博物通達 | 博物:能辨別許多事物;通達: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學識淵博,通曉事理。 | 東漢·班固《漢書·公孫列東王楊蔡陳鄭傳贊》:“雖非正法,巨儒宿學,不能自解,博物通達之士也?!?/td> |
連昏達曙 | 猶言通宵達旦。 | 清·大汕《海外紀事》卷一:“平明,竹者、木者、夾茆者、削藤者、鍬者、鍤者,乘屋而呼,穴坎而下者,連昏達曙,三日夜而成?!?/td> |
四通五達 | 四通八達。形容交通暢達無阻。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地。” |
通達諳練 | 通達:明白;諳練:熟悉,熟練。深知人情事理,處理問題老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這人既如此通達諳練,豈有連個禮的輕重過節兒,他也不明白的理?” |
通文達禮 | 謂有學問懂禮儀。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況甥女雖系一小小村女,然讀書識字,通文達禮,有才有德,不減古之列女,豈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
通材達識 | 指博學多才、見識練達的人。 |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 |
不求聞達 | 聞:有名望;達:顯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td> |
明目達聰 | 眼睛明亮,耳朵靈敏。形容力圖透徹了解。 | 《尚書 舜典》: “明四目,達四聰。” |
通時達務 | 謂了解客觀形勢。 | 清·陳確《答沈朗思書》:“而通時達務之士,則又群相驚懼???,蓄縮而莫取出一言?!?/td> |
連明達夜 | 見“連明連夜”。 | 《解放日報》1944.9.2:“沒有鞋面,就把沒有縫上袖子的一個襖襟子用了,連明達夜做了一雙?!?/td> |
任達不拘 | 任性放縱,不受禮法拘束。 | 《晉書·阮咸傳》:“咸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游,當世禮法者譏其所為。” |
火然泉達 | 比喻形勢發展迅猛。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td> |
一孔不達 | 一竅不通。 | |
知其一不達其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宋·蘇軾《漢武帝論》:“知其一,不達其二;見其利,不睹其害?!?/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