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仰屋著書 | 仰:臉向上;著:寫。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書·南平元襄王偉傳》:“下官歷觀世人,多有不好歡樂,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千秋萬歲,誰傳此者。” |
著手成春 | 著手:動手接觸。指詩歌格調自然清新。后比喻醫術高明。 |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
臭名昭著 | 名:名聲;昭著:顯著;明顯。壞名聲誰都知道。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他們是賀衷寒系統的人,在前方打狗吃,臭名昭著。” |
頭上著頭 | 猶言頭上安頭。比喻多余和重復。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云門山文偃禪師》:“諸和尚子,饒你道有什么事,猶是頭上著頭。” |
著書立說 | 著:寫作;撰述;立:建樹;成就;說:學說。寫書或文章;創立自己的學說。也作“著書立言”。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將南京元(玄)武湖賜與莊尚志著書立說;鼓吹休明。” |
一鞭先著 | 后以為爭先的典實。亦泛指先行。 |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 劉琨傳》。 |
見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顯。看到一點苗頭;就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枝附葉著 | 比喻上下關系緊密。亦作“枝附葉連”。 | 《文選 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群穢,夷險芟荒……是以六合之內,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 |
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一次被蛇咬了,看見井邊斷了的繩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頭,以后碰到類似的情況也會害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先吾著鞭 | 比喻快走一步,占先一步。 |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
威望素著 | 威望:威信,聲望;素:一向;著:明顯。一向很有威望。 | 《宋史 宗澤傳》:“澤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誅舍賊者數人。下令曰:‘為盜者贓無輕重,并從軍法。’由是盜賊屏息,民賴以安。” |
深切著白 | 深刻而顯明。同“深切著明”。 | 宋 司馬光《與薛子立秀才書》:“觀足下之文……深切著白,使其人果舉而行之,則足下雖未得位,而澤固施于民矣。” |
一口不能著兩匙 | 匙:湯匙。一張嘴同時要吃兩把湯匙里的食物。比喻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 |
水中著鹽 | 比喻不著痕跡。 | 清·薛雪《一瓢詩話》:“作詩用事,要加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 |
深切著明 | 深刻而顯明。 | 《史記 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著于竹帛 | 著:寫作。竹帛:竹簡和絹。在竹簡和絹上寫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績等寫入書中。 | 漢 東方朔《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于竹帛,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 |
睹微知著 | 微:細小;著:顯著。看到細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質及發展趨勢。 | 《三國志·呂布臧洪傳》:“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見終,睹微知著,竊度主人之心。,豈謂三子宜死,罰當刑中哉。?” |
恩威并著 | 恩德與威勢同時并行。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9卷:“所用之人,各有職掌,恩威并著,無不欽服。” |
惡跡昭著 | 昭著:顯著,明顯。惡劣的事跡十分明顯,人所共見。形容罪行嚴重。 | 宋·鄭剛中《北山文集·答潼川路于提刑》:“但先列罪人之詞,而繼之以今來勘狀,則惡跡昭著。” |
超超玄著 | 超超:形容高超;玄:微妙;著:明顯。言論、文辭高妙明切。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 |
佛頭著糞 | 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崔相公入寺,見鳥雀于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云:‘有。’崔云:‘為什么向佛頭上放糞?’師云:‘是伊為什么不向鷂子頭上放?’” |
著書立言 | 著:寫作;立:成就;說:學說。寫書或文章,創立自己的學說。 | 明·李贄《焚書·童心說》:“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 |
著作等身 | 著作跟身材一樣高(等:相等)。形容著作十分豐富。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
信譽卓著 | 卓著:突出顯著。信用與名譽特別好。 | |
罪惡昭著 | 罪惡明顯(多指罪惡大)。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土豪劣紳中罪惡昭著的,農民不是要驅逐,而是要捉他們,或殺他們。” |
以微知著 | 微:微小;著:明顯;顯著。從事物露出的苗頭;可以推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它的實質。 | 蘇洵《辨奸論》:“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
積微致著 | 積:集聚;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 晉·葛洪《抱樸子·疾廖》:“積微致著,累淺成深,鴻羽所以沉龍舟,群輕所以折勁軸。” |
著之竹帛 | 著:寫作;竹帛: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白絹。指著書。 | 章炳麟《與龔未生書》:“所欲著之竹帛者,蓋尚有三四種。” |
著糞佛頭 | 著:同“著”。往佛像的頭上拉糞。比喻美好的事物被褻瀆、玷污。 | 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編》:“達夫的《沉淪》,資平的《沖積期化石》,都曾叫我作序,但我都沒有著糞佛頭。” |
吃著不盡 | 著:通“著”,穿衣。吃的穿的,享用不盡。比喻生活富裕。 |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14卷:“中山劉子儀為翰林學士,戲語之曰:‘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沂公正色答曰:‘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
積微成著 | 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 《荀子·大略》:“夫盡小者大,積微成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 |
遐邇著聞 | 遠近聞名。形容名聲很大。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尼波羅國》:“近代有王,號鴦輸代摩,自制《聲明論》,重學敬德,遐邇著聞。” |
沉著痛快 | 堅勁而流利,遒勁而酣暢。形容詩文、書法遒勁流利。 | 《法書要錄》卷一引南朝 宋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
棋輸先著 | 指因被對方占了先手而輸了棋。比喻功力稍遜于對方。 | |
昭然著聞 | 昭然:明白的樣子;著聞:眾所聞知。指明明白白,大家都知道。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傳》:“符瑞之應,昭然著聞。” |
魂不著體 | 形容極端驚恐或在某種事物誘惑下失去常態。同“魂不附體”。 | 《宣和遺事》前集:“師師聞道,嚇得魂不著體。” |
等身著作 | 等:等同。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 柳亞子《呈符老宇澄一首》:“等身著作推君健,曠世才名愧我虛。” |
著述等身 | 著述:編寫的著作。寫的書摞起來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極多。亦作“著作等身”。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自是以外,雖著述等身,聲華蓋代,總聽其自貯名山,不得入此門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
鴻篇巨著 | 指規模宏大的著作。同“鴻篇鉅制②”。 | 柯靈《香雪海 散文——文學的輕騎隊》:“我們這時代是產生鴻篇巨著的時代,是產生詩的時代,也是產生絢爛多采、爭妍斗勝的散文的時代。” |
日新月著 | 日日更新,月月顯著。形容蓬勃發展。 | 明·宋濂《洪武圣政記》序:“臣備位詞林,以文字為職業,親見圣德大業日新月著,于是與僚屬謀取其有關政要者,編集成書,列為上下卷。” |
畫蛇著足 |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同“畫蛇添足”。 | 唐 韓愈《感春》詩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鬢雪白趨埃塵。” |
劣跡昭著 | 劣:惡劣;昭著:明顯。惡劣的事跡非常明顯。 | 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對于國民黨的舊工作人員,只要有一技之長而不是反動有據或劣跡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維持,不要裁減。” |
瀉水著地 | 水傾瀉在地上,隨地勢而流注。比喻只能任其自然。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漫流,略無正方圓者。” |
成效卓著 | 獲得的成績非常顯著。 | |
睹著知微 | 從明顯的表象,推知到隱微的內情。 | 《文選 王粲〈贈文叔良〉詩》:“探情以華,睹著知微。”李善注:“ 《越絕書》:‘子胥曰:圣人見微知著,睹始知己。’” |
識微知著 | 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展趨向或問題的實質。 | 《新唐書·杜佑傳》:“管仲有言:‘國家無使勇猛者為邊境。’此誠圣哲識微知著之略也。” |
卓著成效 | 卓著:突出。形容有突出的成績或效果。 | 梁啟超《王荊公傳》第十章:“則知當時青苗法,實卓著成效,而民之涵濡其澤者既久,雖欲強沒其美而有所不可得也。” |
彰明昭著 | 猶彰明較著。 | 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這個名目,叫做‘賣瘋’,卻是背著人在外面暗做的,沒有彰明昭著在自己家里做的。” |
眼不著砂 | 著:同“著”,著落。眼睛里不能容一點沙子。指對壞人壞事不能容忍。 | 宋·陳善《捫虱新話·陶淵明不見督郵》:“淵明不肯束帶見鄉里小兒,所謂眼不著砂。” |
著乎竹帛 | 著:寫作;竹帛:古代寫字用的竹簡和白絹。指著書。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情欲》:“荊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后世。” |
自家撞著 | 自家:自己;著:著。自己的言行前后矛盾。 | 《禪林類聚·看經門》:“須彌山高不見嶺,大海水深不見底。簸土揚塵無處尋,回頭撞著自家底。” |
視微知著 | 看到細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 | 三國 蜀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 思慮》:“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
彰明較著 | 極其明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
粘皮著骨 | 粘:粘貼,膠合。形容言行辦事不干脆爽利,執著刻板。 | 宋·朱熹《朱子全書》第18卷:“其深淺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