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鴛鴦:鳥名,比喻夫妻。喬太守審理案件時將錯就錯,亂點鴛鴦,將三對夫妻相互錯配。比喻胡亂指揮。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畫龍點睛 | 畫龍之后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艘詾橥Q,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td> |
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 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卻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通病?!?/td> |
指點江山 | 指點:批評;江山:指國家。指批評國家大事。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td> |
亂點鴛鴦 | 鴛鴦:水鳥名;羽毛美麗;雌雄常在一起;文學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夫妻。使兩對或幾對夫婦互易錯配?,F指不顧具體情況胡亂搭配。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3回:“唐帝亂點鴛鴦的,把幾個女子賜與眾臣配偶,不但男女稱意,感戴皇恩?!?/td> |
點指畫字 | 指在合同文約或供詞上按手印簽字畫押。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家禮·婚禮》:“諸婚娶兩家,并用點指畫字,寫立合同文約,明白具載往回聘禮?!?/td> |
蜻蜓點水 | 蜻蜓剛剛接觸水面又迅速起來。比喻做事不認真;敷衍了事。 | 唐 杜甫《曲江》詩:“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td> |
點指莋腳 | 見“點手莋腳”。 | |
心有靈犀一點通 | 比喻戀愛著的男女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雙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靈犀:古人說犀牛是一種靈獸;它的角上有條白紋從角尖通向頭腦;感應靈敏;所以稱靈犀。 | 唐 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td> |
一點一滴 | 形容微少零星。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清貧》:“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td> |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 傳說晉朝和尚道生法師對著石頭講經,石頭都點頭了。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 晉·無名氏《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 |
點點滴滴 | 一點一滴地落下,形容數量非常少。 | 宋·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td> |
以點帶面 | 用一個單位或地方的成功經驗來帶動許多單位或成片地區的工作。 | 竺可楨《一年來的綜合考察》:“考慮全面布局,因此是點面結合,以點帶面?!?/td> |
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 |
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不料我們大老爺先護在里頭,連問也不叫我問一聲兒,可見他們官官相護,這才是‘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古人說的話是再不得錯的?!?/td> |
凝脂點漆 | 形容人皮膚白,眼睛明亮。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面如凝脂,眼如點漆?!?/td> |
青蠅點素 | 青蠅:蒼蠅,比喻進讒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絹。蒼蠅玷污素練。指小人用讒言誣害好人。 | 漢 王充《論衡 累害》:“清受塵,白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練素?!?/td> |
圍點打援 | 一種戰術,抽出部分兵力圍困據點,然后使用主力部隊打擊救援據點的援軍。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練的帝國軍人卻揣摸不到于而龍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圍點打援,目標朝著他?” |
點睛之筆 | 筆:文筆。指文章傳神絕妙之處。 |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td> |
點石成金 | 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孟浩然》:“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td> |
頑石點頭 | 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 晉 《蓮社高賢傳 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云集?!?/td> |
點頭道是 | 道:說;是:對。表示贊同。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時費去大半,說到資斧困竭……不覺點頭道是?!?/td> |
泥金萬點 | 菊花名。 | |
一點靈犀 | ①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謂犀角上有紋,兩頭感應通靈,故以“一點靈犀”喻心心相印。②指聰敏。 | 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td> |
點金成鐵 |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壞。也比喻把好事辦壞。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真覺大師靈照》:“問:‘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圣。請師一點。’師曰:‘還知齊云點金成鐵嗎?’曰:‘點金成鐵,未之前聞。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
洪爐點雪 | 大火爐里放進一點雪,馬上就會融化。比喻對問題領會極快。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佛印師四調琴娘》:“他原是明悟禪師轉世,根氣不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爐點雪?!?/td> |
點水不漏 | 形容十分周到、嚴密,毫無差失漏洞。 | 《隋唐演義》第四九回:“羅成見線娘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沒,點水不漏?!?/td> |
點鐵成金 | 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藥將鐵(石)點化成金子;現多比喻修改文章、繪畫或摘引詞句略加改動即成佳作妙語。也比喻教師善于開導學生。 | 宋 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td> |
點頭哈腰 | 比喻虛假的恭敬或過分的客氣。 |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窮的人,知道他既是錢狠子,手腳又厲害,都只向他點頭哈腰的敬而遠之?!?/td> |
一斑半點 | 比喻極小部分。 | 宋·胡宏《胡子知言·復義》:“天命之謂性,流行發見于日用之間,患在學道者未見全體,窺見一斑半點,而執認己意,以為至誠之道?!薄吨熳诱Z類》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點,見得這些,所以不到極處也。” |
一丁點兒 | 形容極少或極小。 |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寫文章也微微懂得一點苦甘冷暖,結果只有‘一丁點兒’的知。” |
點頭稱是 | 道:說;是:對。表示贊同。 | 曾樸《孽海花》第25回:“高中堂點頭稱是?!?/td> |
煽風點火 | 比喻煽動別人鬧事。 |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風點火。” |
星星點點 | ①形容多而分散。②形容少許或細碎。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88回:“咱爺們要想就往大里想,星星點點算不了事情!” |
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文不加點 | 點:涂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 漢 張衡《文士傳》:“據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
點手莋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 | |
朱衣點頭 | 舊稱被考試官看中。 |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蛘Z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td> |
點金作鐵 | 見“點金成鐵”。 | 清·朱之瑜《答野傳書》之八:“尊作遵命僭筆改竄奉上,仍恐點金作鐵,貽笑后人耳?!?/td> |
點頭之交 | 指交情甚淺,見了面只不過點點頭而已。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少說也有百兒八十,點頭之交,那就數不清了?!?/td> |
點指劃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同“點手劃腳”。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道人]只見來到肆前,果然一個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點指劃腳教人下棋。” |
點金乏術 | 術:法術,方法。沒有點鐵成金的法術。比喻沒有最好的方法籌集錢財,解決貧困。 | 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td> |
點滴歸公 | 點滴:比喻細微的東西。指公家的東西都要交給公家。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數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卻是點滴歸公。” |
畫龍點晴 | 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艘詾橥Q,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
點金無術 | 見“點金乏術”。 | 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 |
幕后指點 | 暗中提醒或背后指點。 | |
指指點點 | 指給人點化或背后評論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3回:“賈芹走進書房,只見那些下人指指點點,不知說什么??雌疬@個樣兒,不象宮里要人。” |
裝點門面 | 裝點:裝飾;門面:指外觀。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漂亮。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止則有這兩件兒衣服,裝點著門面?!?/td> |
搖頭不算點頭算 | 明確表態 | 老舍《茶館》:“你看,姑娘一過門,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這不是造化嗎?怎樣,搖頭不算點頭算,來個干脆的!” |
一點半點 |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數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錯了一點半點,不論真假?!?/td> |
指手點腳 | 猶指指點點。形容背后指點議論之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彥思]走將出來時,眾人便指手點腳,當一場笑話?!?/td> |
點紙畫字 | 指在契約或供詞上捺指模和簽押。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家禮·婚禮》:“諸婚娶兩家,并用點紙畫字,寫立合同文約,明白具載往回聘禮。” |
胸無點墨 | 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舊指人沒有文化。點:一點;比喻極小;墨:墨水;比喻學問。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師自贊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td> |
點頭會意 | ①形容機靈乖覺。②表示允可、贊許。 | 《水滸傳》第七二回:“柴進喚燕青,附耳低言:‘你與我如此如此?!嗲嗍莻€點頭會意的人,不必細問,火急下樓。” |
點石為金 | 同“點鐵成金”。 | 《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四愿得呂純陽祖師點石為金這個手指頭?!?/td> |
點頭稱善 | 道:說;善:好。表示贊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6回:“陳雚以下眾人,都點頭稱善?!?/td> |
齊煙九點 | 俯視九州,小如煙點。 | 唐 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td> |
點頭咂嘴 | 表示同意、贊賞。 |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張老婆兒一旁看了,也不住的點頭咂嘴?!?/td> |
腳不點地 | 形容走得非???,好象腳尖都未著地。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兩個廝趕著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見后面兩個人腳不點地趕上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