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令人神往 | 令:使得;神往:心里向往憧憬。某種景象使人很向往、羨慕。 |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今著述湮沒,悵望當時蹈海之風,令人神往不已。” |
今來古往 | 猶古往今來。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
古往今來 | 從古代到現在。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 晉 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
知往鑒今 |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 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鑒今,驅曹蕩吳,非同小可也。” |
古來今往 | 從古代到現代。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江都市孝婦屠身》:“古來今往夕陽中,江山依舊在,塔影自凌空。” |
一如既往 | 指態度沒有變化;完全像從前一樣。一:完全;如:像;既往:從前。 | 《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來,到海外求學的中國人何止千百,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國又窮又弱的現狀一如既往,絲毫無所改變。” |
一反既往 | 一:完全;既往:從前。完全與從前相反。 |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往蹇來連 | 謂往來皆難;進退皆難。 | 《周易·蹇》:“六四:往蹇來連。” |
往古來今 | 指自古至今。 | 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
往返徒勞 | 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
無往不利 | 所到之處;沒有不順利的。指處處行得通。 | 唐 李虛中《命書》:“官高祿厚,無往不利。” |
常來常往 | 經常來往或訪問的行動、習慣或事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想這許多妖怪在園里,還了得!頭里人多陽氣重,常來常往不打緊。” |
長此以往 | 長:長久;此:如此;這樣。長久這樣下去。 | 魯迅《書信集 二五六 致張廷謙》:“倘長此以往,恐怕要日見其荒涼。” |
老死不相往來 |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 先秦 李耳《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勇往直前 | 勇敢地一直向前。形容毫無畏懼地迎著困難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從俱摩拳擦掌,個個勇往直前。” |
無往不勝 | 往:到。所到之處;沒有不勝利的。指在各處都行得通;辦得好;能取得成功。 | 京劇《紅色娘子軍》第二場:“連長,我們軍民一心,就無往不勝!” |
人來人往 | 人來來往往連續不斷。也形容忙于應酬。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這兩三天人來人往,我瞧著那些人都照應不到,想必你沒有吩咐,還得你替我們操點心兒才好。” |
既往不咎 | 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責任。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繼往開來 | 繼:繼承;往:過去;來:未來。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 | 明 王守仁《傳習錄》上卷:“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
無往不克 | 無論到哪里,沒有不勝利的。 | 《通典·食貨》:“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
來來往往 | 指多次來和去交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3回:“兩個在陣前,來來往往,番番復復,攪做一團,扭做一塊。” |
循環往復 | 周而復始;去而復來。形容不斷反復。循環:沿環行走;無始無終。 | 唐 李華《祭亡友故揚州功曹蕭公文》:“古稱管鮑,今則蕭李,有過必須,無文不講,知名當世,實賴吾人。循環往復,何日亡此。” |
虛往實歸 | 無所知而往,有所得而歸。 | 先秦 莊周《莊子 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
獨來獨往 | 獨身往來,不與人為伍。比喻事事不與人相同。 | 明 李贄《何心隱論》:“公獨來獨往,自我無前者也。” |
心馳神往 | 整個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馳:奔向。 | 《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馳魏闕。” |
白往黑來 | 比喻變化極大。 | 《列子·說符》:“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
得意不宜再往 | 得意:稱心如意;宜:適宜。稱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應有所節制,適可而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包公搖頭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細細思索便了。’” |
夙心往志 | 夙:舊。平素的心愿,已往的志向。 | 《魏書·列女傳》:“人生如白駒過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聞于沒世矣。” |
告往知來 | 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 | 《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攘往熙來 | 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數往知來 | 數:計算;往:過去;來:未來。明了過去,可以推知未來。 | 《周易 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
一往無前 | 形容勇猛地、無畏地一直向前進(一往:一直向前進;無前:前面沒有東西能阻擋)。 | 明 孫傳庭《官兵苦戰斬獲疏》:“曹變蛟遵臣指畫,與北兵轉戰沖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 |
無往不復 | 謂未有往而不返的。謂事物的運動是循環反復的。 | 《易·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孔穎達疏:“初始往者必將有反復也。” |
禮尚往來 |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后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對你就怎么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意往神馳 | 形容心神向往,不能自持。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
攘來熙往 | 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蟬聯往復 | 蟬聯:連續相承。接連不斷地反復重演。 | 梁啟超《新民說》:“故擾亂之種子不除,則蟬聯往復之破壞,終不可得免。” |
南來北往 | 有的從南往北,有的從北往南。也泛指來來往往。 | 宋 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一往直前 | 見“一往無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日來月往 | 見“日往月來”。 |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之十二:“日來月往相催遷,迢迢星歲欲周天。” |
日往月來 | 形容歲月流逝。 | 《周易 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寒來暑往 | 寒冷的冬季來臨了;暑熱的夏日過去了。形容時間的不停流逝。 | 《周易 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有來有往 | 指對等行動。所指因文而異。 | 陶行知《怎樣做小先生》十一:“你既虛心的請教他,他也會虛心的請教你。最好的教育是有來有往。” |
露往霜來 | 喻歲月遷移,時光流逝。 | 晉·左思《吳都賦》:“露往霜來,日月其除。” |
一往情深 | 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十分向往而不能克制。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前言往行 | 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 《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
獨往獨來 | 指行動自由,沒有阻礙。又指作文用字獨具一格,后指單獨往來。 | 莊周《莊子 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
熙來攘往 | 熙、攘:喧鬧、紛亂的樣子。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只見這弄堂里面,熙來攘往,轂擊肩摩;那出進的轎子,更覺絡繹不絕。” |
一往而深 | 見“一往情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溘然長往 |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詞。 | 《楚辭·離騷》:“寧溘死以流亡兮。 |
心鄉往之 | 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行不知往 | 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動不能自主,只能聽任自然擺布。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故行不知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
白往黑歸 | 比喻只看表面不看本質。 | |
一來二往 | 來來往往次數多。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一章:“只因路上種種勞苦波折,常需互相照應,一來二往,也就近乎起來。” |
來而不往非禮也 | 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迎來送往 | 走的歡送,來的歡迎。形容忙于交際應酬。 | 《莊子·山木》:“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 |
明來暗往 | 公開或暗地里來往。形容關系密切,往來頻繁。 | 浩然《艷陽天》第120章:“馬小辮跟馬之悅明來暗往,大伙兒嘴上不說,心里都有數目字兒。” |
心往神馳 | 謂一心向往。 | 宋·歐陽修《祭杜祁公文》:“自公之喪,道路嗟咨。況于愚鄙,久辱公知;系官在朝,心往神馳,送不臨冗,哭不望帷。” |
情深一往 | 謂對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 | 清·王晫《今世說·豪爽》:“茅名兆儒,一字雪鴻,浙江錢塘人,孤介自持,情深一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