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低聲下氣 | 形容說話時恭順卑微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5回:“這里只苦了襲人,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 |
手下留情 | 下手處理事情時;留些情面;不把事做絕。 | 《庚子風云》:“在這幾個當口,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將王成德擊倒,他卻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讓過了。” |
催人淚下 |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跡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淚。 | 凌力《少年天子》第八章:“實在是萬歲爺的祭文催人淚下,奴才們實在忍不住了……” |
有兩下子 | 比喻有點本領。 | 歐陽山《三家巷》:“蔣介石這個角色還是有兩下子的。” |
上氣不接下氣 | 形容因為勞累或焦急而氣喘得很厲害。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七回:“一霎時漂流數百里外,直把一個好義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氣不接下氣。” |
釋車下走 | 釋:放下,放開。下車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靜。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
林下風致 | 同“林下風氣”。 | 《宣和書譜·婦人薛濤》:“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利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故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 |
上下其手 |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經緯天下 | 經,緯:治理。指治理國家。 | 《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
下臨無地 | 臨:居高處朝向低處。從高往下看,望不見底。形容地勢極其陡峭。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
吳下阿蒙 |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 晉 虞溥《江表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
縱橫天下 | 在天下任意往來,沒有阻擋。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黃巢縱橫天下,朝中文武并不以社稷為重。” |
天下第一 | 形容沒有人能比得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治平為天下第一。” |
心上心下 | 形容心神不安。 | 巴金《家》二三:“覺新連忙到房里去把信寫好,叫袁成送去。但是這也還不能使眾人安心。眾人還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還沒有回來,一連兵就開進來了。” |
不在話下 | 原多用于舊小說中;表示故事暫告一段落;轉入別的情節。現多指事物輕微;不值得說或事情當然是這樣;用不著說。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四折:“以下各隨次第加官賜賞,這且不在話下。” |
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甘拜下風 | 甘心情愿拜倒在下方。自認不如對方;表示真心佩服。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
頭上末下 | 第一次,初次。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19回:“恰似俺們把這樁事放在頭里一般,頭上末下就讓不得這一夜兒!” |
天下為一 | 一:統一。指國家統一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今天下為一,春秋之義,王者無外,偃修封域中,而辭以出境何也。” |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 舊時認為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 | 毛澤東《實踐論》:“‘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 |
云游天下 | 像行云一樣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7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靜,原是祀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后因云游天下,來到此處。” |
雙管齊下 | 管:筆;齊:同時。雙手執筆同時作畫。比喻為達到某個目的同時采取兩種措施或同時做兩件事情。 | 宋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故事拾遺》:“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干,勢凌風雨,氣傲煙霞。” |
歸老林下 | 指回到幽雅處所,度過晚年。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翩翩》:“大業已歸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攜佳孫美婦歸,喜如獲寶。” |
山間林下 | 指隱士所居住的地方。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志愿禪師》:“山間林下頗稱道人家風。” |
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自上而下 | 從上到下。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有的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的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總以能教育群眾、糾正錯誤、保證黨的領導為原則。” |
床下安床 | 比喻無謂之重復。同“床上施床”。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九:“[邵雍]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曰:‘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蓋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
泥沙俱下 |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出來。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
能上能下 | 謂干部不計較職位高低,不論處于領導崗位或在基層從事實際工作,都能踏踏實實地干。實行能上能下,是對干部職務終身制的一項重要改革。 | 丁玲《風雪人間》上卷:“一個共產黨員隨時隨地都是真正的戰士,能上能下,能與人民共患難,同安樂!” |
下里巴人 | 下里:鄉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
夕陽西下 | 指傍晚落日的景象。也比喻人遲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 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月下老人 | 神話傳說中主管人間婚姻的神。后來指媒人的代稱。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經過瓜田,不可彎腰提鞋;經過李樹下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落井下石 | 看見別人落在井里;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唯恐天下不亂 | 恐:恐怕。指希望天下大亂以達到自身的目的。 | 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這種混亂狀況確實給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的活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利條件。”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提高自身修養,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區,最后使全國安寧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天下歸心 |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 | 春秋·魯·孔丘《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
諂上驕下 | 諂:討好、奉承。對上諂媚;對下驕橫。 | 漢 揚雄《法言》:“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 |
居高臨下 | 居:處在;臨:面對。處于高處;俯視下方。形容處于有利的地勢、地位。也比喻高高在上。 | 北齊 魏收《魏書 財安王》:“繳山立柵,分為數處,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床下牛斗 | 聽到床下螞蟻動,誤以為牛在相斗。形容體衰耳聰,極度過敏。 |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斗。” |
俗下文字 |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酬文章。 |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 |
淚如雨下 | 眼淚像下雨似地淌了下來。形容非常悲痛。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林沖見說,淚如雨下,便道:‘上下,我與你二位往日無仇,近日無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下氣怡聲 | 下氣:態度恭順:怡聲:聲音和悅。形容聲音柔和,態度恭順。 | 西漢 戴圣《禮記 內則》:“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 |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 惟:只有;尊:地位或輩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 《敦煌變文集·太子成道經》第一卷:“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 《南齊書·劉悛傳》:“后悛從駕登蔣山,上數嘆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顧謂悛曰:‘此況卿也。’”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桃李滿天下 | 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的學生。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眉下添眉 | 在眉毛下面再畫一道眉。比喻多余重復。 | 明·李贄《四書評·大學》:“則第一章釋‘明明德’,第二章釋‘新民’,是本來已釋過了,何必又釋‘本末’?無乃眉下添眉耶?” |
指日可下 | 指明日可以攻下。 | 宋 辛棄疾《美芹十論》:“故臣以為兵出沐陽,則山東指日可下。” |
屋下架屋 | 比喻機構或文章結構重疊。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 |
下氣怡色 | 形容氣色和悅,態度恭順。同“下氣怡聲”。 | 《禮記 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
上下浮動 | 短促而反復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移動。 | |
上上下下 | 上面下面,往上往下,上級和下級,泛指單位的整體。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今夜又該我們兩個捕獵,和十數個鄉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 |
舉國上下 | 舉:全。全國上上下下的人。 | 梁啟超《管子傳》第六章第一節:“茍且偷惰,習焉成風,舉國上下,頹然以暮氣充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