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變幻無常 | 變幻:不規則的變化;常:常規。事物經常變化;沒有一定規律。又作“變化無常”。 | 明 蔡羽《遼陽海神傳》:“氣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寶樹,仙音法曲,變幻無常,耳目應接不暇。” |
錯綜變化 | 錯綜:交錯綜合。形容頭緒紛繁,變化多端。 |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惟能線索在手,則錯綜變化,惟吾所施。” |
隨機應變 | 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情況;應:應付;變:變化。 | 《舊唐書 郭孝恪傳》:“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
時易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
節哀順變 | 抑制哀傷,順應變故。用來慰唁死者家屬的話。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
通時合變 | 同“通權達變”。 | 清·梅曾亮《復上汪尚書書》:“立者非他,通時合變,不隨俗為陳言者是已。” |
萬變不離其宗 | 宗:宗旨、目的。盡管形式上變化多端,其本質或目的不變。 |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萬變不離其宗。” |
變態百出 | 形容事物形態變化之多。 | 《新唐書 藝文志一》:“歷代盛衰,文章與時高下。然其變態百出,不可窮極,何其多也。” |
變化無方 | 方:方向,引申為準則。善于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動不因循守舊,變化多端。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小,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 |
一息萬變 | 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 宋·胡宏《題上封寺》:“風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
明教不變 | 教令明確,讓老百姓有所適從,便不會發生變亂。 | 《商君書·賞刑》:“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俗。” |
變化無常 | 常:常規;準則。形容事物任意變化;沒有一定的規則。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忽漠無形,變化無常。” |
搖身一變 | 搖晃一下身子;就改變了身份。形容變化得快。舊小說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術使自己變成別的形體。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回:“悟空捻著訣,念動咒語,搖身一變,就變做一科(棵)松樹。” |
變本加厲 | 本:本來;原先;加:更加;厲:厲害;猛烈。原指比原來的情況更加發展。現也形容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風云變幻 | 風云:比喻變幻動蕩的局勢;變幻:變化不定。形容天氣變化無常 。現比喻局勢復雜;變化急速;難以預料。 | 宋 陸游《劍南詩稿》:“風云變化幾席上,蛟黿出波瀾桿前。” |
偶變投隙 | 隙:漏洞,機會;投隙:投機。隨機應變,投機取巧。 | 宋·秦觀《謝王學士書》:“每觀今時偶變投隙之士,操數寸之管,書方尺之紙,無不拾取青紫為宗族榮耀。” |
變風易俗 | 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 《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倒斂……變風易俗,化于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
達權通變 | 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 《后漢書 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
變古易俗 | 改變傳統的法制和習俗。 | 《楚辭 九辯》:“變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舉肥。” |
時移世變 | 時代變遷,世事也不一樣。同“時易世變”。 | 唐 白居易《唐淮南節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 |
調風變俗 | 猶言移風易俗。 | 《南齊書·崔祖思傳》:“詳察朝士,有柴車蓬館,高以殊等;雕墻華輪,卑其稱謂。馳禽荒色,長違清編,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識義方,且懼且勸,則調風變俗,不俟終日。” |
變化多端 | 端:頭緒;方面。形容變化很多、很大;沒有頭緒。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陳從善梅嶺失渾家》:“這齊天大圣神通廣大,變化多端。” |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一樣,各有各的巧妙之處。 | 魯迅《現代史》:“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其實是許多年間,總是這一套,也總有人看。” |
七十二變 | 變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 毛澤東《矛盾論》:“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中所說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游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 |
變古亂常 | 更改或打亂祖宗常法。 | 《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論》:“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后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
千變萬化 | 形容變化非常多;沒有窮盡。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變萬化而不窮。” |
瞬息萬變 |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極短時間;萬變:變化之多。在極短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 宋 胡宏《題上封寺》:“風云萬變一瞬息,紅塵奔走真徒勞。” |
變化如神 | 神:神奇。形容變化迅速而神奇。 | 宋 陳亮《酌古論二 鄧禹》:“出奇制勝,變化如神。兵鋒所加,敵人授首。” |
變生意外 | 變:變化。指意外發生變故。 |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樞密趙文正公》:“時甫罹大變,眾心未一,事機少忽,變生意外。” |
變俗易教 | 改變原有的習俗和教化。 | 《管子七法》:“變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
一成不變 | 成:制定;形成。一經形成;永不改變。指守舊不變或固守陳法。 | 西漢 戴圣《禮記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 |
變風改俗 | 指改變舊的風氣和習俗。 | 漢 王符《潛力夫 論三式》:“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
至死不變 | 至:到。到死都不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隨機而變 | 隨著時機或情況而變化。形容靈活機敏。 | 《敦煌變文集·韓擒虎活本》:“大凡男子,隨機而變,不如降他。” |
詭譎多變 | 譎:欺詐;詭譎:怪異。形容人的性情怪異多變。 | 晉·張協《玄武館賦》:“于是崇墉四匝,豐廈詭譎,爛若丹霞,皎如素雪。” |
臨事制變 | 臨到時機制定應變計劃。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 |
達權知變 | 指不死守常規,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頂寇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
風云變色 | 風云:比喻變幻的局勢。比喻局勢變化大。 |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喑鳴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 |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 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還是一樣。 | 《史記·外戚世家》:“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 |
變跡埋名 | 跡:痕跡,蹤跡。改變行蹤,隱蔽姓名。 | 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都歸欲界,輕財任俠,也屬微塵,雖已變跡埋名,還要棄家訪道。” |
地獄變相 | 舊時比喻社會的黑暗殘酷。 |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都人咸觀,懼罪修善。” |
變色易容 | 變、易:改變。色、容:臉色、表情。形容驚惶失措的神情。 | 《戰國策·秦策·范睢說秦王》:“是日見范睢,見者無不變色易容。” |
蟬蛻龍變 | 蟬蛻:幼蟬化為成蟬時所脫下的皮。比喻解脫而進入更高境界。 | 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序》:“蟬蛻龍變,棄俗登仙。” |
窮工極變 | 窮:極。形容十分精巧而變化多端。 | 明·無名氏《袁宗道傳》:“時復拈筆為制舉義,窮工極變。” |
變容改俗 | 指改變風貌習俗。 | 《呂氏春秋 上德》:“教變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
滄桑之變 | 滄海變桑田的變化。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 《續夷堅志》序:“有金元遺山先生,具班馬之才,閱滄桑之變,隱居不仕,著述自娛。” |
老羞變怒 | 老:很。因羞愧惱恨而發怒。 |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想因卻奩一事,太激烈了,故此老羞變怒耳。” |
屢變星霜 | 星霜:星辰運轉,一年循環一次,每年秋季降霜,因此以星霜指代年歲。表示歲月更換。 | 宋 柳永《玉蝴蝶》:“難忘文期酒會,幾孤幾月,屢變星霜。” |
大人虎變 | 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比喻居上位者出處行動變化莫測。 | 《周易·革》:“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
龍驤豹變 | 喻書法氣勢壯盛而善于變化。 | 唐·張懷瓘《書斷·神品》:“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故崔瑗云:龍驤豹變,青出于藍。” |
岸谷之變 |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 《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
十變五化 | 謂變化多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世有祝師及諸幻術,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倏忽之間,十變五化。” |
九變十化 | 指變化多端。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變十化之精,各探其門,互稱要妙。” |
變心易慮 | 改變思想;改變打算。 | 《荀子 儒效》:“四海之內,莫不變心易慮以化順之。” |
大賢虎變 | 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比喻居上位者出處行動變化莫測。 | 《周易·革》:“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
應權通變 | 謂順應機宜,采取變通的措施。 |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
識時通變 | 見“識時達變”。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爾祖子文,為楚名臣,識時通變。” |
變服詭行 | 變:更換;服:服裝;詭:詭秘。更換服裝,秘密趕路。 | 唐·韓愈《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變服詭行,日倍百里。” |
染絲之變 | 《墨子·所染》:“捍墨子呴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后因以“染絲之變”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 | 《墨子·所染》:“[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
鑒機識變 | 察看時機,了解動向。 | 《晉書 皇甫真載記》:“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