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鞭辟入里 | 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 盛宣懷《上張香帥書》:“侄忝承付托,責無旁貸,必當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辦大廠,為天下創。” |
開疆辟土 | 開:開拓;疆:邊疆;辟:開辟;土:國土。開拓疆域,擴展領土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十卷:“高宗皇帝開疆辟土,仁育義征,決不以平定一隅遽形夸大。” |
開天辟地 | 辟:開辟。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才開始了人類歷史。用來指開創人類的歷史或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 | 《隋書 音樂志中》:“開天辟地,峻岳夷海。” |
天開地辟 | ①猶言開天辟地。②謂天然形成。 | 宋·歐陽修《晉祠》詩:“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宋·洪適《奉禮歌》:“斗轉參橫將旦,天開地辟如春。”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天開地辟由盤古,人物才分下土。” |
放辟淫侈 | 見“放僻淫佚”。 | 清·劉大櫆《<張弘勛詩集>序》:余觀今之為友者,無故而聚于一室,酒食嬉戲,相與為放辟淫侈之談。” |
放辟邪侈 | 放、侈:放縱;辟、邪:不正派,不正當。指肆意作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 |
辟地開天 | 開:開拓;辟:開辟。古代神話盤古氏開辟天地,創立世界。后比喻有史以來。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杏黃幡下千千條古怪的金霞,內藏著天上無,地上少,辟地開天無價寶。” |
獨辟蹊徑 | 辟:開辟;蹊徑:小路。獨自開創一條新路。比喻獨創新的方法或風格。 | 清 葉燮《原詩 外篇上》:“抹倒體裁、聲調、氣象、格力諸說,獨辟蹊徑,而栩栩然自是也。” |
六通四辟 | 謂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時。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 |
鞭辟著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 | 清 李颙《南庠匯語》十六:“一則文字知見義襲于外,原不曾鞭辟著里,真參實悟。” |
鞭辟向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 | 明 王守仁《寄鄒謙之書》:“隨處體認天理之說,大約未嘗不是,只要根究下落,即未免捕風捉影,縱令鞭辟向里,亦與圣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
天地開辟 | 指前所未有,有史以來頭一次。 | 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年,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 |
另辟蹊徑 | 另外開辟一條路。比喻另創一種風格或方法。 | 葉圣陶《倪煥之》:“對于這樣另辟蹊徑的教育宗旨與方法,自己確有堅強的信念。” |
不辟斧鉞 |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 《漢書 趙充國傳》:“不敢避斧鉞之誅。” |
鞭辟近里 | 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形容作學問切實。也形容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 宋 程顥《師訓》:“學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 |
復子明辟 | 辟:國君。稱帝王復位,重新掌權。 | 《尚書·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 |
鴻蒙初辟 | 鴻蒙:古人認為天地開辟之前是一團渾沌的元氣。開天辟地。指剛剛開始出現人類世界。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 太上君開天經》:“太初始分別天地清濁,剖判涬溟鴻蒙。” |
辟踴哭泣 | 辟:通“擗”,以手拍擊胸膛;踴:用腳頓地。捶著胸跺著腳大哭。形容極度哀傷地痛哭。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衰绖管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 |
三征七辟 |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薦舉。指朝廷多次征名為官。 | 《晉書·王褒傳》:“于是隱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
辟惡除患 | 辟:祛除。祛除邪惡與禍患。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1卷:“今日元吉,理發沐塵,辟惡除患,長生神仙。” |
至信辟金 | 至信:最信實,最真誠;辟:排除;金:古人用作信物的金玉之類。指最大的誠信無需借用金玉之類的信物。 | 戰國·宋·莊周《莊子·庚桑楚》:“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